大臣们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暗中的较量更是如火如荼。这其中的动向凡是涉及李鸿章的,凡是涉及张日新、苏萍的,苏萍在太后身边的眼线都及时密报给了苏萍。
苏萍来清朝为时不多,居然在太后身边安插了眼线?其实就苏萍来说完全没这个必要,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话还得从头说起,回到苏萍刚进宫的那两天。
原来苏萍的眼线不是别人,就是太后身边的敬烟宫女荣儿。最初李莲英带苏萍和张日新进乐寿堂进贡时,苏萍一眼就认出给太后敬烟的小宫女就是《宫女谈往录》一书的主人公荣儿。及至看到荣儿打火、点烟的繁琐操作,便想到自己的双肩包里的打火机。其实他俩都不吸烟,这个打火机是专为郊游时野炊用的。回到住处就把这个打火机找出来带在身上。
第二天太后午睡时,太后身边的人都四出游玩,小慧陪着苏萍来到知春亭,碰巧荣儿也坐在这儿看昆明湖的野鸭子。
“荣儿!”苏萍轻轻叫了一声,荣儿和小慧都吃了一惊。
“萍主儿怎么知道我叫荣儿?”荣儿想,这萍主儿昨天才进乐寿堂啊,怎么会认识我?
“我认识你姑姑。”苏萍当然不可能说我看过你晚年的访谈录,于是扯了个谎。
太监、宫女都得有人教、有人带,教给小太监规矩和技能的都是较有经验的老太监,官称“师傅”,那么培训宫女的则多是较有经验的将要出宫的宫女,官称“姑姑”。
“我姑姑回老家蓟县了,萍主儿也去蓟县了?”
“是啊,你姑姑说她当初对你太严厉,纯粹是为你好,希望你别记恨她。”
“哪能啊,我一辈子都得念她的好儿。”
“来,我变个戏法儿,你们瞧着。”苏萍说罢取出打火机握在手里,轻轻一按,“啪”窜出小火苗来,接着又把火苗调大、调小,荣儿和小慧惊奇地睁大眼睛,荣儿更是凑到近前,两手握着苏萍的手,仔细端详:“神了!这叫什么?”
“这叫打火机。喜欢吗?送你了。”
“真的?”荣儿接过来,学苏萍的样子,打着火,把火苗调大,调小,乐得合不上嘴,然后站起来,整了整衣衫,恭恭敬敬给苏萍请了个蹲儿安:“谢萍主儿赏!”
后来荣儿瞅准了一个机会,乐寿堂里没了外人,老佛爷正在低头闷坐的时候,荣儿说:“老祖宗想瞧戏法儿吗,奴婢给您变一个。”
太后惊愕地抬起头来,这丫头平时从不多说少道,今儿要抖什么机灵?
荣儿见太后注视着自己,这就是默许的意思。她退后两步,平举着早就握在手里的打火机,“啪!”火苗出现了。又用拇指调火焰,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她偷眼瞧太后,太后已是目瞪口呆。
“是取灯儿吗?”太后问。
“不是取灯儿,这叫打火机。”
“哪儿淘换来的?”
“萍主儿给的,让我拿这个伺候老祖宗。”
太后低头暗忖:又是这个丫头。
“来,试试吧。”
荣儿等的就是这句话,立刻跪下,托起水烟袋,待太后含住烟嘴,“啪!”打出火苗,对上烟锅,熟悉的咕噜声响起来,成功了!这次连纸媒儿都不需要了。自此以后荣儿就淘汰了火镰、火石、火绒、纸媒儿,改用打火机了。
说到这儿读者可能要问了,“取灯”是什么玩意儿?
原来这时火柴已经问世,而且曾经传入宫中,民间也有。由于可以用它点灯,而这个新事物还没有名字,那时的人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取灯”,北京前门外居然还有一条以此为名的胡同。又由于这个东西是从外洋传进来的,后来又叫“洋火”。解放后逐渐淘汰了一些含有“洋”字的名称,“洋火”改成了“火柴”。取灯就是洋火,就是火柴,是火柴或洋火的祖宗。
同样地,许多从外洋传进来的新事物,早期的名字都和现在的不一样。如:前文提到李莲英把相机叫“照相匣子”,此外,望远镜叫“千里眼”,再晚些的留声机、收音机一开始都叫“话匣子”,水泥早期叫“洋灰”,等等。
既然甲午年已经有了取灯儿,为什么在宫里还用火石、火镰呢?这倒不是因为清廷的人保守,而是早期的取灯不安全,有时处理不当或因摩擦或因震动,它自己就燃着了。一、两根还无大碍,若是一盒取灯自燃可就危险了。所以宫里严禁用取灯。至于不会自燃的所谓“安全火柴”的问世,则是20世纪上中叶的事了。——扯远了,这都是题外话。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打火机赢得荣儿的无限好感,用她的话说:“萍主儿真疼人!”
是不是苏萍用小恩小惠刁买人心呢?倒也不是。在清朝的封建体制下,下层民众最珍惜、最在乎的倒未必是物质利益,而是对他人格的尊重,因为下层的百姓可能终其一生也得不到一回尊重。荣儿如是,小慧亦然。如果哪位“大人”肯平等对待一个“下人”,他真的会感激涕零。
这么一件小事拉近了荣儿和苏萍的距离。再往后,苏萍与小慧姐妹相称、情同姐妹已经不是秘密,使得荣儿对苏萍只有敬仰的份儿了。需知在封建宫廷里主奴之间姐妹相称绝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