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摇摇头:“老师此言差异,天下之乱从此始矣。”
蔡邕大惊:“子初何处此言,黄巾将平,天下复安,何来始乱之说?”
陈元面色淡然:“黄巾之乱不过其表而已,祸乱之根源早已深种,如今不过是刚刚爆发而已。”
蔡邕眉头紧皱:“根源为何?”
“根源有三,外戚、宦官、豪强。”
蔡邕听了,顿时默然。
作为一个史学家,蔡邕还修过东观汉记,对于陈元说的这三个根源有着比较清楚的认知。
可是,东汉立国之时就是依仗豪强之力,这才打败了王莽以及一干割据势力,根子里对豪强的抑制就很弱,甚至谈不上抑制。
至于外戚和宦官,不过是皇帝为了平衡朝堂而制造出来的势力,只是后来失控了而已。
沉默了一会,蔡邕问道:“如今之时,为之奈何?”
陈元当然是有答案的啊,既然这个屋子已经彻底腐朽了,那就另起炉灶啊。
只不过,陈元肯定不能跟蔡邕这么说,因为蔡邕是忠于汉室的。
只能用另一个借口了。
“老师,你觉得当今天子可是英明之主乎?”
蔡邕脸色大变:“子初休得妄言。”
陈元蛮不在乎的摇摇头:“老师不必如此,当今天子卖官鬻爵,外不抑豪强,内宠宦官,朝廷暗弱,不为英明之主矣。”
蔡邕脸色变换,虽然陈元说的很难听,可是陈元说的却是事实。
当今天子虽有振奋之心,但是行事过于荒唐了一些,确实不能说是一位英明天子。
陈元看到蔡邕默认,便继续说道:“老师,当今天子不可辅佐,何不从宗室之中挑选一位英明之主,行伊尹霍光之旧事,中兴大汉,也对得起两汉诸位先帝。”
蔡邕发现,自己小瞧了自己刚收的这位徒弟,没想到自己这个徒弟竟然想行伊尹霍光之事,他就不怕步霍光后尘吗?
陈元自然不怕啊,有什么好怕的。
现在都是在瞎几把忽悠而已,他怎么可能去做霍光那种事情,真是闲自己活够了吗?
但是,你要说蔡邕对汉灵帝有多忠诚也不见得,虽然汉灵帝对蔡邕还是比较重视,可是后来他却被汉灵帝流放朔方郡,后来在吴地避祸十余年,不久之前,汉灵帝不知道哪根筋不对,突然想起了蔡邕,才又把他召回洛阳做了太学祭酒。
因此,蔡邕对汉灵帝固然是有忠诚,但是也有怨气。
现在听到陈元所说,心中虽然不那么认可,但也没有反驳,反而问道:“徒儿如此说,可有合适之人?”
陈元点点头:“老师,据元所观,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刘玄德有高祖之风,可为明主也。”
蔡邕重复了一句:“刘备刘玄德?”
“正是,老师以为如何?”
蔡邕陷入了沉思。
说实话,蔡邕以前的确是有抱负的,希望辅佐明君,正朝纲,匡社稷,中兴大汉。
可是,残酷的现实让蔡邕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经国治民一道的确是不擅长,于是他便逐渐的转向经文辞赋以及音律之道。
现在的他并没有多少功利之心了,能够安静的在太学教书,他觉得已经很好了。
所以,对于自己弟子要行霍光之举,他虽然不赞同,但是也不会去反对。
因此,蔡邕说道:“子初,吾知你有大志,然老师已近耳顺之年,志气已衰,在太学教书已能自得其乐,故此并不能助你什么了,你觉得刘玄德是明主,那就尽你所能去扶住他,将来中兴大汉,老师也是乐于见到的。”
陈元一听蔡邕这么说,顿时有点急了。
好几伙,我就是要把你忽悠走的,你这倒好,居然还想在太学教书,那怎么行呢。
看来,必须得出一点杀招了。
陈元摇摇头:“老师此言差矣,洛阳已非良善之地,还请老师跟随弟子走吧。”
蔡邕顿时笑了起来:“子初勿要诓我,洛阳乃是京城,天下首善之地,再没有比此地更安宁的地方了。”
陈元摇摇头:“不然,用不了太久,洛阳必成是非之地也。”
蔡邕原以为是陈元在诓骗自己,可是看到陈元认真的表情,蔡邕不由疑道:“子初此言可有根据?”
陈元点点头:“自有其理。”
“哦,说来听听,如果有理,老夫便随你走也无妨,倘若无理,你还是不要打老夫这个老头之的主意了。”
陈元闻言,心中一笑,老夫子啊,我堂堂一个开挂的穿越客,还忽悠不了你吗。
陈元心中过了一下,稍稍整理思绪,便开始说道:“老师,如今天子身体可还好?”
这话有些大逆不道了,天子身体状况向来是一种忌讳,不可过问的。
你问天子身体如何,存的什么心思?
不过,刚才陈元已经把要做霍光之事都说出来了,蔡邕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瞪了陈元一眼之后,还是回答了陈元:“天子身体似有贵恙。”
陈元点点头,对于蔡邕知道汉灵帝身体状况一点也不惊讶。
好歹也是太学祭酒,地位还是很高的,对于如今朝廷的状况自然了解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