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有个很深的洞。”韩里稍稍一恢复,连吹带拉跟大伙儿比划道,“一爆炸,这下面就陷落了,这洞直通到山坡下面,中间还有一条斜插的道,看样子是个盗洞。”
李少云闻言,看向曾逸凡道:“你这可真是一举双得啊。”
“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曾逸凡反问道。
“我可没你的未卜先知。”李少云撇了撇嘴道,“我还打算等这些活尸被烧完之后拿铲子去挖的。”
“我没你那么高尚,况且,既然有人给咱们挖好了道,不走白不走。”曾逸凡悠悠的吹起了口哨。话说,之前跟韩里猜拳,他想要出什么,真的是清清楚楚。囚牛锁龙钥还真不是盖的。
“看起来,想要进刘基墓地的人还不少,咱们指不定对付了活尸还要对付活人。”李少云自嘲道。不过,囚牛锁龙钥能够顺利认主,也算是迈出了一大步,反正,这点活龙对付饕餮的重任,最后还是得曾逸凡来抗,自己不过打个酱油罢了。
回归到正题。
这个山坡,离刘基的墓地大约三里路左右,因为荒凉又有活尸出没,几乎没人注意到。从这里打盗洞到刘基的墓地,确实神不知鬼不觉。
只是,大家并没有当即就从韩里现的那个盗洞进去。一来山洞里刚被炸了,情况不明,二来,他们决定还是正大光明先去刘基的墓地探上一探。
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追赠太师,溢文成,为明开国元勋。
无论之前在史书典籍上看到的记载有多么的神奇,刘基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只是停留在“刘伯温”的名字或传说的范畴内。
刘伯温的墓大约有八百多平米的范围,墓前有石碑一方,上刻“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墓”。
站在墓前环视四周,附近的九支小山脉延伸至此,宛如九条自各方而来的神龙,在墓葬风水中,这种山势被称为“九龙朝会”。
墓前有块形似墨砚的地块,正中隆起一个小小的土丘,乍一看去仿佛一颗半露在地面的龙珠。“龙珠”和九只“山龙”恰好结成了一处气脉汇集的穴,而刘伯温墓的位置正处于穴眼。
不过很奇怪,以刘基的身份地位,在明朝应该算是位极人臣了,但这墓穴前既无石兽也无石像,更是没有那些王侯将相墓前常见的石条石板围砌。
“这刘基也够惨的,帮着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算得上劳苦功高了。”腾格摇头道,“到头来被朱皇帝疑神疑鬼不说,死了也没个像样的排场。”
“刘基是风水大家,这么做应该是有他的用意吧?”张蒙蒙说话的同时,看向曾逸凡。
“确实,据说当年刘基的两个儿子弄了个三进三圈坟墓图,就被他一把撕碎了。”曾逸凡接过张蒙蒙期待解释的眼神继续说道,“他这个墓地是采用石砌封土以达到封堵龙穴的做法。”
因为刘基的墓穴在清末和民国初期便被无良盗墓的贼群光顾过了,虽然他下葬时并没有陪葬什么珠宝玉器,但名声在外的刘伯温毕竟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
刘基很清楚自己死后容易成为这些盗墓恶徒的目标,所以他自然有他的办法。
那就是通过封堵龙穴来达到改变龙脉的性质,待其羽化升仙之后,这个原本的上佳龙穴就会变成大凶之地。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即便从外部看来,这墓地的格局依然是上风上水,本质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养尸地。
那就算不布置任何机关,仅天然的阵法,便足以让后世的盗墓贼有进无出。
封堵龙穴中所说的穴,不只是墓穴,穴在风水地理上是对地脉重要环节的一种统称,后世人们关注自身较多,因此便忽略了本意,常将它认作是墓葬用的坑穴。
“凡是山,必会有穴窍,就像人有口鼻,是气脉出入的地方。”老田如是说道。
易经中曾这样写道:“需于血,出自穴。”
其实按古代风水堪舆学说的分析,山都具有灵气,它们的灵气是顺着山脉而来的,就像是人体会有血液,血液总是遵循血脉而流行。
龙脉也是一个道理,它是风水堪舆学者们综合了多年的经验和验证,以人体的血脉为蓝本,比喻之下而产生的一个名词。
龙脉地气蜿蜒盘曲,随着山脉流行而去,但到了山脉尽头,地气便会结成穴。这种穴,并不是我们通常会联想到的石洞、土坑之类的地貌特征,而是山脉尽头所止之处,也就是龙脉地气所出之位。
这里会生成一个像似微闭的口、鼻、嘴、乳、脐等形象不一的地质特征,有些类似脉眼,但吞吐的地气能量却远胜于脉眼。这些穴吞吐而出的地气能量会影响到周边的地理、生态甚至是人文环境。
虽然穴的吞吐能泽被它周遭的环境,但对于整条龙脉而言,这是一种损失。不过在风水堪舆理论中,这样的损失被视作正常,就像人体一样,有消耗才会有摄入,循环不断,生生不息。
而这个封堵龙穴的原理便是将这些阴xue人为地封住,使得地气毫无外泄,最大限度地保证龙脉地气的旺盛和充裕,从而获取其中最大的能量。
正如人若不呼吸便会死一样,龙穴被封住不能吐气,虽然在短时间可以集聚最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