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九月想到他们刚来京城的时候,大伙儿也是这么帮她的,孟玉春同他们又是多年好友,如今他们也该帮帮他。
她便和吴锡元对视了一眼,吴锡元也明白了她的意思,便转过头对着孟玉春说道:“我们倒是还有个空宅子,一进的小院子,若是你和婶婶不嫌弃,倒是可以先住。”
孟玉春一愣,随后便笑了起来,对着吴锡元说道:“租给我倒是可以,反正租谁的也是租,但若是你不收银子,那我肯定不会去。”
吴锡元淡定地点头,“嗯,自然是要给银子的,借住肯定不会,你别想太多,谁会跟银子过不去呢?”
苏九月听了这话,也是一阵皱眉,但孟玉春却哈哈笑了起来,“好好好,宅子在何处?明日我便带我娘去拾掇拾掇,住进去。”
吴锡元一边儿把玩着女儿的小手,一边儿随口说道:“后日再去吧,明日我让府上的下人先去拾掇拾掇,既然是要租给你们住,自然要收拾敞亮了再租。”
孟玉春也没在这种小事上跟他客气,他想了想,将自己背来的包袱打开了,“来给你们带了些特产,也没啥好东西,就是些大豆,回头煮粥喝。”
吴锡元有些哭笑不得,一包大豆还值当大老远背过来,不过礼轻情意重嘛。
他道了声谢,孟玉春便又辞行了,“我老娘还一个人在客栈呢,我放心不下,先走了,等我安顿好了,再请你们过来坐坐。我娘现在学会做胡辣汤了,过几日请你们来家里尝尝。”
吴锡元应下,又抱着珠珠儿出去送了他一趟。
才刚一出门,便碰上了梅子。
梅子乍一瞅,这人有些眼熟,想了半天,才突然眼睛一亮,“孟大人!”
孟玉春冲着她拱了拱手,“小梅子!”
这丫头跟其他丫头不一样,她举手投足都英气十足,说话做事也大大咧咧的,不扭捏。
梅子见他还记得自己,也笑了起来,“您也来了京城?那可真是太好了!京城比你们那个小山包包要好太多了!”
因着她们当初去的时候,所有人都暂时在那个小山头上避难,梅子也就只记得这个了。
孟玉春赶紧辩解道:“如今的三花县可不是原先那样了,老百姓们重新修了宅子,虽说比不上京城,但也挺热闹的呢!”
灾后重建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建起来的,直到他走,还是有许多老百姓住在官府修建的收容府里。
他担心下一任来这里的官员不管他们,临走的时候特意叮嘱过了,让大伙儿互相帮助着先将宅子盖起来,也有个容身之处。
梅子却不知道这些,她只记得她走的时候,那里除了个小山包到处都是泥泞。
她对着孟玉春比了个大拇指,夸赞道:“孟大人果然厉害!想必老百姓们都舍不得你走吧!”
这句倒是个大实话,孟玉春带着老娘走的时候,连个马车都雇不起,老百姓们依依不舍地送了他十里地,才被他撵回去了。
见着孟玉春只是笑,她又一拱手,说道:“不打扰大人您了,我还得帮着钱婶儿摘菜呢!”
看着梅子走远了,孟玉春才道:“岁月真是不饶人,当初梅子去三花县的时候,比如今还没几年,怎的瞧着一下子就成了大姑娘了。”
他倒是没有什么旁的心思,今儿若不是正巧碰上了,他都快忘了还有这么个人。
但吴锡元听了这话,却眉头一挑,问道:“梅子应当也有十八了吧?她还没定亲,你要不要……”
孟玉春眉头一皱,冲着他扬起了下巴,“去去去,怎么好端端的突然做起了媒婆的行当?”
吴锡元哈哈大笑,“我不过是瞧着萧叔也挺为梅子的婚事发愁的,这才随口一说罢了。”
此事说过,两人都忘了。
孟玉春前脚刚走,吴锡元就让人去将他们在富春巷的那处宅子拾掇了出来。
好巧不巧,这个一进的小宅子隔壁就是景孝帝在宫外置办的那个。
孟玉春此时还并不知道,吴锡元让人拾掇干净屋子之后,便去给孟玉春送了个信儿。
孟玉春欢欢喜喜地带着他娘搬了进去,孟老太太还是头一次住这么阔绰的宅子,一进门就开始心疼了。
“儿呀,这宅子赁一个月得多少银子呀?你能付得起吗?”
她原本也以为儿子做了官好日子就来了,可是谁知道她千里迢迢跑去开封府想跟着儿子享福,没想到整日还得帮着他干活儿。
儿子每个月就那么五两银子的月俸,大部分还被他拿出来给老百姓们盖房子了。
她这个做老娘的,哪儿忍心看自己儿子那么辛苦?便整日帮着煮粥,原本只是煮一人份的,可是瞧着那些难民一个个的都吃不上饭,锅便越用越大,水也越添越多。
等最后走的时候那些乡亲们给他们送了鸡蛋,米面,她还挺欣慰的,自己一个粗人还教出个好儿子来。
她儿子什么东西都没要,就背着包袱,里边装了二两银子,还有他自己买的一包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