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除了作物杂交之法,并不能急于一时,需要日积月累方见成效外。”
“其余诸项若是能尽善尽美,粮食亩产起码能从如今的百余斤,飞涨到五百斤以上。”
也就是说,原本能养活一个人的农田,现在起码能养活五个人。
无论是对经济、民生、军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刘备也是兴高采烈,准备连夜将这些种地之法推广至新野与宛城的百姓。
让他们速速按照此法耕种。
来年粮食收成,起码能涨上一倍有余。
回到府中,刘备正书写政令之时,一旁的诸葛亮在听闻此事之时,却是眉头微皱。
“主公,此事恐怕没有如此顺利。”
“噢?此话从何说起?”刘备疑惑道。
诸葛亮说道:
“徐先生所言种田之法虽好,却是繁杂多样。莫道是普通农夫,纵是博学多才之人,也难以一时牢记。”
“新野宛城百姓足有几十万之众,恐怕我军难以一一普及种田之法。”
诸葛亮的意思很明白。
徐风一口气说了个种田十法,每一条都有许多注意事项。
若是稍有不慎,反而会弄巧成拙,搞得粮食减产。
就算是徐风挨个聚众讲解,恐怕也并非一朝一夕能令百姓改变过来以往种田的习惯。
这也是当年荀子明明将粪土可增产的事情写入书中,后世却依旧未曾善加利用的原因。
听到诸葛亮的担忧,徐风也是暗暗点头。
不愧是治政为长的诸葛亮,对于条令推行,不单单只看他带来的收益。
更会衡量这些法令推行的难度,站在各个角度综合评判这法令实施的可行性。
不过诸葛亮所说的事情,徐风其实也早有预料。
“此乃我所编写的‘齐民要术’,其中详细记载了我所说的种田十法。”
“其中除了文字之外,还画有详细的图解,可供百姓效仿学习。”
这本齐民要术并非徐风照搬后世的同名书籍。
而是凭借自己记忆中的现代农业知识,整合诸子百家中对于农业的详细讲解。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终于编写出这本可以指导百姓耕种的‘齐民要术’。
只要将此书匠人,由他们制成印刷石板,加班加点的印刷数日。
印出的书籍就够新野和宛城百姓所学。
之前徐风开展的识字活动也初见成效。
现在几乎每条街道,都起码有两三个识字的普通百姓。
平均每十户人家,就有一位能认全所有常见字的学生。
虽然看起来不过如此,但如此识字率,已经算是跨了时代先河。
随着时间推移,识字的比例也会越来越扩大。
随之而来的,便是生产力的加速增长,生产方式的革新进步。
由这些识字的人,为自己的邻里街坊讲解书中记载的种田之法。
待到年初,掌握种田之法的百姓便可正式开始耕种。
“先生,可若依此行事,这些书籍必然会流传至天下各大诸侯手中。”
诸葛亮一瞬间便想到如此做的后果。
那就是这些种田之法被其他诸侯掌握,变相增强了这些诸侯的硬实力。
反而让刘备集团好不容易积累的优势化为乌有。
毕竟新野加上宛城的领土,连曹操掌控的十分之一的领土都远远不到。
双方真的比起发展生产,拍马也不可能追上曹操。
更何况徐风在曹操麾下之时,也曾领导了许多年的变法。
虽然有世家的阻碍,但毕竟底子还在,国富民强。
对方若是照着徐风的生产模式照搬,恐怕用不了多久便会被他们彻底学走。
这可是名副其实的资敌……
但徐风却好像早已胸有成竹,笑道:
“孔明多虑了,我正是不怕他们学。”
“他们若是想买走这本‘齐民要术’,我倒是愿意再加大生产,连夜加班加点的印出几万份,卖到天下诸侯手中。”
看到徐风的表现,诸葛亮也不由得陷入思索之中。
难道是徐风在计划之中另有深意,他一时未曾察觉?
看到诸葛亮绞尽脑汁的模样,徐风生怕这位丞相之才被耗干脑细胞,只得急忙解释道:
“说起来倒也很简单。”
“各大诸侯买走齐民要术,想要让自己治下百姓依样学习,就同样需要扩大识字率,普及最基础的教育。”
“这可是饮鸩止渴。只要学习文字的百姓越多,代表支持咱们的百姓也将更加强大。”
徐风还时刻牢记双方支持者的阶级区别。
曹操的支持者,大多数世家豪强地主。
因此必须要站在他们的利益角度来压榨百姓,避免和他们彻底撕破脸。
最多也就是站在一部分豪强地主的角度,打压其余世家。
而刘备集团,大多都是贫民或寒门出身,除了极个别的高层算是有豪强身份,但也都是不知道几代人老黄历了。
所以,目前刘备更多的支持力量,还是来自于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