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市场与原材料产地
解决棉花的供应问题,一方面自然从内寻找。这让周梦臣一下子想起了江北大片空置的土地。这其实也是实业状元张謇的办法。张謇在江北就种植了大量地棉花。不过,张謇是将沿海荒滩开垦成为棉田。而周梦臣是想将大面草荡开垦成为棉田。
要想这样做,就要先解决盐业问题,将煮盐制,改变为晒盐制度,从而让盐业生产不需要大量的燃料,这些草荡才能名正言顺的被开垦。但是这又要涉及盐政的问题。而盐政正是严党的钱袋子。
周梦臣没有干掉严嵩之前,想都不要想了。
虽然而今严嵩大不如前,却还不是周梦臣现在可以撼动的。
这个计划只能搁置了。
从国内找棉花,是不行了。但是从国外找棉花却是可行的。天竺地棉花产业在周梦臣印象之中,也是相当可以的。虽然周梦臣不知道这这个时代的天竺棉花产业怎么样。但是他下意思觉得,天竺棉花产业也是有一定的规模的。
毕竟从棉花传播的历史上来看,天竺棉花的种植历史要在中国之前。棉花在中国成为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其实还是在太祖皇帝强制推广之下才形成的。
而天竺种棉花的历史有三千多年,应该一定有棉花产量的。
只是这也是远水追不了近火。
毕竟,从天竺将棉花运过来,要解决很多问题,军事外交航海运输等等。
这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
不过,周梦臣内心之中也有一点点的暗暗欢喜,因为如果这一切顺理完毕之后,棉纺业的产量将会爆炸般增长,到时候,不用他提醒,尝到海外市场与原材料甜头的大明士绅,都会自动成为对外扩张的支持者。
对外扩张,不仅仅要有大义,也要有利益。
周梦臣内心之中转了几个圈,说道:“藤公公请放心。在上海建厂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通过海运将山东地棉花第一时间运过来,一定能补上你的缺口。”
藤祥微微一笑,其实他并不相信周梦臣能给出什么帮助,其实,他也没有那么困难,虽然开工率不足,但是效率提上去,也是有些赚的。不过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他说道:“这就指望周大人了。”
周梦臣只能搪塞一下。
“藤公公。”海瑞大声说道:“在下乃是上海县令,织造局在上海日赚千金,却没有一分商税上缴县衙。而且织造局门槛太高,今日才借总督大人的光上门。”
藤祥说道:“我织造局直属大内,从来没有听过有交税之事。”
海瑞说道:“藤公公,这大同光禄寺下属的大同工坊,却是一文不少的交税。天下乃大明之天下,大同那么能够交税,藤公公为什么不能交税?”
藤祥听了,微微一愣。他看向周梦臣。
周梦臣也有一些不好意思。他也没有想到海瑞忽然这样开口,弄得好像,周梦臣指使海瑞一般。
毕竟大同那边的事情,周梦臣与藤祥都是当事人,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那是一次与大内的分肥,大同的做作坊是周梦臣弄出来。不是特例。
不过,藤祥看在周梦臣的面子,微微一笑,说道:“好吧,海县令,你去找账房吧。不过,不要得寸进尺。”
海瑞立即向周梦臣行礼说道:“谢过公公,谢过大人。”
海瑞这一说,几乎将这一件事情给钉死了。让周梦臣有一些哭笑不得。认也不对,不认也不对。只能含糊点点头。
周梦臣本来准备在这里多待一段时间,好好看一下织造局。不过,这个时候,一个人进来,在徐渭耳边轻轻说了几乎,徐渭立即上前,在周梦臣耳边说了几句。周梦臣一愣,说道:“此言当真。”
徐渭说道:“想来没有人敢这报假消息。”
周梦臣顿时大喜,说道:“藤公公,现在有事,我先走了。”
藤祥说道:“不知道有什么好事?”
周梦臣微微一笑,说道:“我也不瞒你,下南洋的船队回来了。”
所谓下南洋的船队回来了。是周梦臣从福建回来之后做得一项决定,那就是派人下南洋。特别选谭纶作为使臣。如果不是周梦臣出京的时候,有处置海外的权力,这一件事情,他也不可能做的。
之所以如此。周梦臣也是为了开海做准备。
虽然周梦臣已经计划了,从上海为第一批,然后依次开放,宁波,泉州,广州,等三个港口。然后再开放登莱,温州,台州,福州,漳州,钦州。等港口。至于天津开放与否,就需要周梦臣与朝廷好好商议了。
毕竟一来,周梦臣虽然是六省总督,但是天津是不归周梦臣管的。二来,天津是北-京的屏障,抵抗海上的侵袭,这种保卫北-京的防线。都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天津能否开港,政治意味是非常重的。周梦臣也只能听中枢决定了。
开海,一方面是放大明内部士绅出海,并放宽一些规定。比如大明规定,一般在海外待上三年,就自动取消了大明国民的身份。这就是防止一些百姓长期滞留海外,当然了还有一些小农意思。将人作为根本,也是征收赋税的主体,担心大量百姓外流。
如果是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