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铜活字
正如这个太监所言,他们在这里的人,不过是识字而已,更多的文化水平就没有了。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大内太监之中,就没有几个文化人了。其实不少,但问题是但凡内书堂出来的有文化的太监,都是削尖了脑袋往上面钻,谁想来这里主持经厂。
与国子监官方印刷,与南方民间印刷相比。不管是国子监,还是江南民间,是从来不缺少读书人的。
如此一来,经厂本又岂能与这些本子相比?
最简单的一点,经厂本很少有原创的,都是翻刻民间流传比较广的本子,甚至在翻刻之中,也总是出这样那样的纰漏。
不过,周梦臣又不是来负责这一件事情的,他只是想看看能不能借用经厂熟练印刷工人,还有铜活字。反正经厂这些缺点,周梦臣完全不在乎,且不说周梦臣是可以找一批读书人来校对之后,将稿子给他们印刷便是了。单单是这些郎中每一个也不是文盲。
说句不客气的话,大明的名医在文化水平上甚至要比一些士大夫要强。毕竟一些士大夫可以滥竽充数,但是名医很少能滥竽充数。所以,这些人的稿子,周梦臣也不觉得需要怎么校对。
周梦臣也没有在这一件事情深究,而是说道:“你这里可有铜活字?”
管事太监微微一愣,说道:“倒是有,经厂还负责印信的制作,成化年间,南方有铜活字后,经厂也尝试造了几批,只是效果不如预期,也就封存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了?”
周梦臣说道:“怎么会没有?”
管事太监一听,脸色微变,说道:“有,一定有。怎么会没有啊?”
铜活字可是铜啊。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缺铜的国家。铜是可以直接当钱的。铜活字封存,就等于一大笔钱被封存了。以大内管理程度,这些铜活字被人倒卖出去,绝对不稀奇,甚至是大概率的事情。
历史上康熙年间大规模印刷《古今图书集成》,用得就是铜活字。但是这一批铜活字的下场,就是封存高阁,被蚂蚁搬米一般,一点点的偷盗殆尽。
只是这个管事太监想起了刚刚黄锦放得那一把火,可是烧死了不知道多少人。也让他心惊肉跳,好在经厂在整个大内之中,是一个不起眼的存在,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而今周梦臣又是黄锦介绍过来的。让他不得不多做联想。
所以,不管真有还是真没有?此刻就一定要有。
周梦臣并不知道管事丰富的内心活动,说道:“那么去看看?”
管事太监小心翼翼的说道:“好,只是多少年没有用过了,一时间比较不好找。能否------”
周梦臣说道:“没事,我在这里等便是了。”
管事太监说道:“那请大人稍等片刻。”随即就顾不得其他了,立即去找了。
过了好一阵子,才算是搬出来十几个箱子,说道:“大人,铜活字都在这里了。”
周梦臣让人打开箱子,自己拿起字模查看。
说是铜活字,其实有些不大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金属活字。周梦臣拿出字模一看就知道,这绝对不是纯铜,只是一时间看不出来,是掺了什么金属。不过,这不重要。只要能用就行。
随即周梦臣又查看一些,其他与铜活字一并拿过来的东西,捡字盘等一系列的工具。
周梦臣一个个看过去,揣测这些工具的用法。
管事太监小心翼翼的说道:“周大人,其实你要印什么,木活字一点也不比铜活字差,甚至木活字要更好一点。而铜活字才大规模使用才兴起了几十年,不管是着墨,套印,等等技术都是有一些问题的。否则,我们也不会将这些活字束之高阁。”
周梦臣对这一点并不是太了解,但是想想新技术的运用都是这样的。新技术刚刚开始的时候,未必能完全战胜旧技术。
对于民间的一些印刷作坊来说,能带来成本上的优势。其他的问题,都是可以容忍的。
木活字对于铜活字最大的问题,就是木活字容易制作,但是不耐用,时间长了容易开裂,而且与各种药液混合之后,也容易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铜活字是没有的。
但问题是,如果不长久使用的话。活字容忍更高成本来说,木活字表现力上未必比刚刚大规模使用几十年的铜活字差。
而经厂的风格本来就是在印刷质量上,精益求精。木活字的印刷工艺,已经有多年经验了,在很多独门技术上都自己的处理办法,但是铜活字却不一样了,成化年间铜活字版本,周梦臣也有幸看过两本,的确是有很浓重的实验风格。甚至有一些地方有脱墨的现象,虽然在之后的版本之中加以改良,但是在一些顶尖技术表现上,未必能比得过木活字。
比如,上面所说的套印。就是一种彩色印刷技术。可以印出四五种颜色出来。
而木活字因为是雕刻,更为灵便精准,而铜活字是铸造,在这上面难免欠了一些。
总之,经厂一方看来,铜活字或许将来能用,但是现在还不能用。
不过,对于周梦臣来说,这是问题吗?
周梦臣办的期刊,也不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