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吃饭穿衣> 第 344 章 劝说贺珍之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344 章 劝说贺珍之二(1 / 3)

当然,除了汉人、羌人等少数几个民族外,比如说回人、藏人、蒙古等,都不大认同什么“炎黄子孙”。

本来,姬国卿这个“姬”姓能够跟黄帝的“姬”姓靠在一起,姬国卿树立了“黄帝”这面大旗理所当然。

由于“炎黄子孙”的片面性(姬国卿作为后世之人,跟当代人想法肯定不同。当代人觉得把长城之内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统一起来,就等于是统一了天下,也普遍认同这几个流域内的人才算得上“炎黄子孙”。姬国卿清楚,不解决好蒙古草原问题、天山南北麓各民族问题、辽东黑龙江流域问题,甚至是朝鲜、日本、俄罗斯问题,华夏就不能说屹立于世界东方。面对日后那么多的问题,“黄帝”这面旗帜就显得小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作为“天皇”的伏羲,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周边各族各国都有认同感,比如说后世韩国,还用太极图来作为国旗呢!)

既然扯大旗作虎皮,就扯个大的旗帜,这也是姬国卿最终选择了“伏羲”来作为“图腾”,变相地标榜点化自己的神仙就是伏羲。

对姬国卿来说,既然他人都认同自己受到神仙点化了,何不搬出一个大神出来?

之前,姬国卿不注重这些,自从林邦隆和马塬拥立朱宰渊为“肃王”,短时间内就笼络了十万兵马,在甘凉一带横行无忌,姬国卿发现了“旗帜”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代,百姓们没有饭吃时,吃饭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但凡有口饭吃,什么民主自由、平等公平,他们才不关心这个。

让百姓们关心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跟着谁能有个安稳的环境和日子过。

而能够给他们安稳日子过的,第一条就是手中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保护相应的“国土”和百姓。

革命军当时的现状是,头领姬国卿只不过是胡虏卫指挥使,手底下只有一万兵马多一些(一个师)。

而林邦隆这边,不但有个“肃王”坐镇,而且拥有兵马三万。

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他们才不管革命军的一万多人战斗力怎样,林邦隆的三万人战斗力怎样。

在他们眼中,连大山都不敢走出的革命军,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帮山贼,而林邦隆则是光明正大的“肃王”旗下将军。

因此,短时间内,甘肃中西部各方心向大明的势力都纷纷归附于林邦隆。

正是因为革命军这里没有一面大旗,一直不被周边各方势力所重视。

比如说更近一些的贺珍北征,仅仅派遣三万人到关中,不到两个月就聚拢了近十万人,关中各地势力纷纷遗弃满清而投靠贺珍。

还有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革命军任何时候都保持着低调,编制是一个师一万人左右时,实际上包括侦察部队和民兵在内已经达到近五万人了。

而此时的革命军对外宣称只是一个师一万多人,革命军从来都是隐藏了自己一大部分实力,把兵力尽量往少处说。

反观林邦隆和马塬,明明只有七万兵马,却对外宣称三十万,贺珍这边明明只有五万多一点的兵马,对外经常宣称十万。

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闭塞严重,而且还经常以讹传讹,歪曲事实。

躲在大山中不敢出山的革命军,即便是对外宣称拥有一个师一万多人,说不定在不明真相的人听来,革命军还只不过是一两千人呢!

要不然,革命军为何躲在大山中不敢出来?

革命军侦察兵的宣传工作,针对的都是处于饿死边缘的流民或社会最下层的穷苦人,他们的思想工作最好做,可以说给他们一个馍馍吃,他们就肯为你卖命。

而对于那些吃穿无忧的地主富人、官员乡绅等,他们才不买革命军的帐呢。不但不买,而且明里暗里破坏革命军的宣传直至杀死革命军的侦察兵,大肆宣扬革命军的“匪贼劣根性”。

莫说是革命军的侦察兵,就算是姬国卿面对了这样的人,也很难说服他们。

“越有知识越反动”这句话,姬国卿算是领教了。

想让这些人心服口服,最有效的办法不是说服他们,或者感化他们,而是用棍棒打到他们怕了。

贺珍是科举出身,学识是不用说了。

跟贺珍讲什么道德仁义、国家百姓的大道理,贺珍能把姬国卿驳斥到吐血。

因此,姬国卿交待李运亨,能用恫吓震住贺珍,就别跟贺珍讲道理。

贺珍先是背弃大明投靠李自成,然后背弃李自成投靠满清,现今背弃满清自立为奉天倡议大将军。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什么道德仁义可言了,在他面前,就只能用强权和霸道,让这样的人知道了痛和怕之后,他就老实了。

李运亨见自己诈唬贺珍的话起了一点效应,继续绷着脸道:“报效大明?大明在哪儿?

“你说的是福州的隆武呢,还是房山的定武?

“这个年代,哪里还有真正的大明!

“就算名义上是大明,那都是被他人操控的傀儡。福州的隆武朝廷,操控在大海盗郑一官手里......”

“大海盗?”

贺珍以及最近没有跟姬国卿在一起的李过父子都有些惊异道:“你说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