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第二更,晚上有事,只能等待明天,见谅!
当革命军这边,只剩下一两名刀盾手和长.枪兵时,革命军的火.枪兵终于完成了装填,还剩下的十几二十人敌军,当然成了他们的活靶子。
最终,两侧据点中,剩下十几名革命军战士的时候,甘凉军再也没有一人能够拿起刀枪弓箭站在革命军战士面前了。
一个连的革命军,付出了两个排还要多的死伤代价,杀死敌人六百五十余人,杀伤敌人三百余人,经过大半天的战斗,终于夺下何家堡两侧山上入口处排在第一的两个制高点。
此后,革命军就可以通过这个制高点,平行从两侧山上推进,逐步消灭敌军,革命军跟甘凉军一样,都占据了地利优势。
没有进入到敌人的据点掩体内时,不知道内部结构。
占领了何家堡最东头的两个据点后,革命军才发现何家堡的这些据点就如同一个个窑洞院落一般。
三五个窑洞的外面是小院子,小院子的“围墙”就是在山下看去的掩体。
小院子内,可以布防一百五到二百士兵,窑洞内,可以驻扎五百到七百名士兵。
革命军经过几轮的炮火轰击,仍未拔掉据点,就是因为窑洞的存在。
炮弹坠落于院子中,狭长的院子(宽两丈,长在七丈到十丈之间),受炮火威胁的不过一半,另外一半的院子都可以在炮火轰击下安然无恙。
真正使据点甘凉军受到重创的,是一连的刀盾手和长.枪兵。
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冲击到掩体外侧后,分散于掩体的大半截“院墙”外侧,然后读秒抛入手榴弹。
这十几颗手榴弹几乎同时爆炸,一下子掀翻了不下二百人。
若非这些手榴弹攻击,一连的战士贸然冲入掩体院落内,等待的就是全军覆没了。
另外,冲击院落后,发现敌人竟然有那么多,有几个战士也适时地动用了手榴弹,这才为后面的弓箭手和火.枪兵争取到了一定时间。
最终,在弓箭手和火.枪兵的远距离射杀下,敌人不能抵抗了,革命军的刀盾手和长.枪兵几乎损耗殆尽。
此战,作为刀盾手的连长杜平寇也被人一□□中左腹,幸亏躲闪及时,只是一点皮肉之伤。
不然,作为突击队的主将,会成为革命军第二个阵亡者(第一个是刘大壮)。
连长挂了彩,排长也没有落得什么好处。
三名排长,有两人阵亡,一名极为幸运地毫发无损。
连指导员和排指导员,也全部阵亡。
活下来的人,都是弓箭手和火.枪兵。
这些人,不冲在战争的最前沿,受到的伤害也就小了很多。
据点中的窑洞比较阔大,里面存放了上万斤粮食和数十缸清水,另外也有成堆的柴火。
看来,马虎臣和林贞元早就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在短期内挖掘出一个个窑洞,修筑起一个个据点,就等着革命军经过时给予重创。
可惜的是,马虎臣和林贞元太高估了革命军火炮的威力,把据点都建造得太高,超出了自己虎蹲炮和火铳的射程。
如果林马二人顶着革命军的炮轰,把据点建造得低一些,位于自己火.枪火炮的射程内,纵然自身被革命军疯狂轰炸,他们也可以猛烈地轰击革命军。
革命军的炮弹靠飞溅的碎片伤人,不靠冲击力,他们只要等革命军炮弹飞过后尽快躲入窑洞中,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伤亡。
将据点建造得如此高,肯定是受到马塬影响。
马塬在陇西县东边旷野中遭到革命军重创,打得他的两万多精兵抱头鼠窜,他没有亲眼见到革命军炮火,但是从败兵那里听说革命军炮火如何如何厉害,一发炮弹轰炸下来,就是几百人倒下等等。
于是来到临洮后,将之更加夸大化渲染给了马虎臣,马虎臣就想到了吸引革命军上山后歼敌的策略,没有想过将革命军全部歼灭于谷底。
马虎臣动用数万人,短短数日内挖掘出二百余个窑洞,创建了四十个据点。
他担心革命军对何家堡据点不管不顾,自顾自地穿越过去,便把据点建造得异常显眼,以此来吸入革命军的注意力。
马虎臣没有考虑到的是,如果革命军对何家堡两侧山上据点不管不顾,径直穿过何家堡,革命军不就等于把自己的后路拱手相让给了马虎臣了吗?
如果革命军不管不顾,全力以赴都在追击马塬上,这时候他们早跟马塬的主战部队打了好几仗了,哪里容得马塬逃出陇西县?
革命军的机动能力非常差,不善于旷野流动作战,他们只能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缓慢向前推进。每到一处,休整安置停当,保证了后援道路畅通无阻的前提下,才会再次向前推进。
来到了何家堡,明明看到了两侧山上的据点,革命军怎会置之不理,穿过之后让敌人断了自己后路?
或者说,革命军意在尽快拿下兰州的话,他们根本不会兵分两路。
革命军这时候,可以集中一切优势兵力,从北路比较好走的大道一直向西。
等到拿下兰州后,再回过头来收拾其他沿途各县。
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