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期货竞价啊!”
的确,这次的策划是在更高层次上大大的玩了美国资本,换句话说,只要你美国资本不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做,强行的以个人意志去干预市场定价机制,那么一定就会被市场的正常经营规律反噬。说成大白话,那就是,你手段玩的再漂亮,定的价格再高,当市场不接受的时候,那个价格就是一个作废的符号。
感恩节的前一天,北美秋粮的价格爬升到了天价,许多农场主就发出了各种信件和合同复印件,要求签约的农贸公司兑现合同,他们甚至准备了盛大的庆典晚会,要实实在在的庆典感恩了,从来没有过的价格,而且今年的产量并没有像一些机构预测的那样减产,甚至有些地区的产量还增加了,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的“一锤定音”,让北美大多数农场主开心的相互打电话祝贺。
与此同时,米尔顿在巴西、阿根廷那边谈好的粮商也向这边发来了信函,要求米尔顿兑现他在那边做出的承诺。而此时的国际粮价的确是被拉高到了天价,许多粮商看到新价格后,自然会囤积不卖,人为造成了囤货居奇的局面,除了在美国这边不占主导地位的稻米外,其它的品种都暴涨起来。收盘的前一天,弄得国际粮食署专家在媒体上发表谈话,甚至不点名的谴责某些财团,专家认为,是某些财团在期货市场上人为推高粮价,这样的操作造成一些地区出现粮荒,专家呼吁,各大财团应该保持克制,各地粮商应该回归到理性经营……云云。
有了这样的舆论准备,活跃在世界上各地的华商就开始动手了,大量的秋粮谷物以低于期货市场定价的价格向一些缺粮的热点地区进行销售,尤其是向南半球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的的粮食生产完全不均衡,有产粮大国,同时也有缺粮的国家,既然当地的粮商在惜售,那么华商的粮食就一船船的送过去好了……
说,华商手上的这些资源是哪里来的呢?这就是李凡提前布局的结果了。如果单纯的在国内进行收购,这里面就会出现巨大的剪刀差,毕竟在国内,粮食收购是倒挂的。可是,如果与一些仓库单位进行串换呢?这就与剪刀差没有关系了。比如说,某某仓库的库存每年都要以新换旧,任何一个仓库就希望每年的流动可以正常,可以完全暴涨进出的平衡,可要想完全做到是很难的,至少,每年的产量都是不同的,放开粮食在流通领域的限制后,类似魏冬琴这样的集团就起到了调节器的作用了,而且还与相当多的仓库单位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要不然她能给弟弟魏沈生打那样的电话吗?而这一进一出的差价……当然是见者有份啦!夏粮的时候华商就囤积了大量谷物,现在,秋粮的价格高企,拿出点来平衡,既是经营上的正常操作,同时又是响应国际组织的倡议嘛,如此理由还不是刚刚的?
可是,在洛威尔农贸公司却是发现坐蜡了,拉高的目的达到了,可是打垮MD公司的目的却没有实现,事后经过调查,MD公司虽然遭受到重创,可是却没有咽气,资本大幅度的缩水,但却是没有拖欠任何金融机构的欠款,这就使洛威尔等人准备的诸多后手无法去实施,甚至现在面临着兑现当初的诸多承诺,而且,这个数量还很大,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在国际上,一些其它的华商已经在填补由于这边高价形成的市场空缺,这等于是从背后刺了这些始作俑者一刀。
获得胜利的克里尔还在为没有把MD农贸公司彻底打垮感到遗憾,这次,通过拉高做多,一开始预埋的一些订单几乎全都大幅盈利,尤其是在期指上,可以说赚得相当不错。但是,他没有预见到感恩节后的危机,他毕竟不是搞粮食的。
接下来的感恩节又把存在的风险给淡化了,而这正是李凡要抓的一个巨大空隙。美国要过感恩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不过的,你这边要休市四天,而别的地方还要在周四周五进行交易啊,现在,价格拉的那么高,那给低价销售的商户带来了机会,在欧洲、中东以及南美的几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上,开始成交相当数量的粮食,而且价格都是以“友好和互惠”的水平进行,仅仅一天,这些地方成交的各种谷物就达到了八千万吨,反正又不是超市卖东西,得一件件的兑,大宗贸易走的就是单据,签署这些单据可是不难,缺粮地方的官员都出面担保了,各种款子也趁着美国那边放假而大量的在各个离岸银行间流动,这个局面可是主持业务的克里尔完全没有预测到的,可以说,他是糊里糊涂的被算计了一把。
李凡设计的这局,底气是在哪里呢?说起来很简单,华人有储存的天性,讲究的是“请带雨伞饱带饥粮”,长期储备的粮食数量是非常多的,而这些储备粮还必须要不断的更新替换,如何操纵?任何一次的更新替换也是要有成本的。在这个时候,魏氏集团就恰如其分的“转型”了,并且在许多方面展开了业务。帮助这些储存单位解决“一点问题”就是魏氏集团当下的一个重要业务。
芝加哥期货市场帮助把粮价拉高,把市场拉空了,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用低于那边的定价去销售,那也是比常年的粮价高出很多的,魏冬琴在这个时候才明白小老大玩的把戏,果断的与王锐、薛万锦以及其它华商联合出手,一下子就把空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