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无雨,第二日天气已经放晴。
徐阁老跟谢景元说了此行的目的,谁知那昌记米行却是谢景元认识的。
旧年他们米行在益州地界上遇了大盗,是郡王府的人帮忙剿了盗匪,抢回了米粮,因此那昌记米行可谓是欠了郡王府一个大人情,他们东家昌有泰还亲自去了郡王府道谢。此次谢景元在蜀地筹集的赈灾的米粮,便是由昌记米行承运的。
“此去荆门还有一百多里路,阁老不如先回襄阳,晚辈让长胜走一趟,有郡王府的令牌,昌记米行自然会放米的。”谢景元只开口道。
众人一早便起了,此时早已经收拾停当,准备上路了。
徐阁老见谢景元这么说,便也点了点头,由靖郡王的长随亲自上门借粮,肯定强过他这个已经致仕的老人家,因此只开口道:“那昌有泰小气的很,我写了几封信去,他才肯借一百石米,还指明了要我亲自去才肯放粮,既然郡王府能借到,那就多借他几百石。”
老人家颇有些脾气,从前在朝为官的时候,何时为五斗米折过腰,如今为了难民,还要亲自出门借米,着实让人敬佩。
谢景元就笑着道:“阁老放心,益州赈灾的米粮已经在路上了,大约有五千石左右,熬到朝廷开仓放粮,应该不是问题。”
徐阁老听谢景元这么说,忍不住就挑眉看了他一眼,五千石的米粮,够上万的将士吃上几个月的,对于谢景元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开销。
谢景元要做什么事情,徐阁老不是不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屯粮对于谢景元来说,绝对是重中之重。
但他竟一口气拿了五千石出来……着实让他暗生敬佩。
众人商议妥帖,便兵分两路,长胜和知书前往荆门借粮,谢景元随同徐阁老并云荞一行人回襄阳。
孙妈妈收拾好了行李,正要往马车上去,却见昨天淋湿的马车还没有干,马车里汪着水,几处座椅都是潮的,压根没法坐人。
倒是谢景元昨天坐的马车,因为他们来的早,又盖着防水的油布,所以一点儿都没受潮。
“阁老坐我这辆吧。”谢景元只开口道。
徐阁老也不推脱,郡王的马车,肯定比他们在外头租的马车强些。
云荞扶着徐阁老上了马车,谢景元撩开帘子,迎面就瞧见云荞正半蹲着身子,替徐阁老盖上厚厚的毯子。
娇小的身影在马车中挪动,她今日穿着一身雪青色的袄裙,勾勒出细细的纤腰来,衣袂曳地,举手投足间那窈窕错落的身形仿佛是一副工笔细绘的仕女图,让谢景元顿时就喉中发涩。
挽着帘子的手一松,谢景元背过身子,强迫自己的视线从云荞的身上挪开。
“殿下不进来坐吗?”安顿好了徐阁老,孙妈妈见谢景元迟迟没有上车,只挽了帘子问道。
这马车比起他们租的马车,足足宽大了一倍,坐上五六个人也不嫌挤的,如今就他们三人坐着,还觉得十分宽敞。
谢景元在马车边吹了一会儿风,此时才稍稍平静了几分,闻言便开口道:“不了,本王骑马就好。”谢景元说着,只让其中一个护卫去赶车,自己则翻身上马,跟在了马车的一侧。
微风拂面,车帘摇曳,少女的脸颊忽隐忽现,谢景元策马跟在一旁,一时就想起了多年之前,他也经常这样策马跟在云荞的马车边上,听着里头的欢声笑语,自己也跟着笑了。
那时候的云荞,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而那时候的自己,也曾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镇国公世子。
然而现在……马车里却是如此的安静,周遭除了嘚嘚的马蹄声和骨碌碌的车轮声,他什么都听不见了。
******
赶了一天的路,天黑前便回了襄阳。
徐老夫人听说徐阁老回来了,以为他半路出了什么岔子。
他们今日才走,闺学那边就派了人来,说闺学收留的难民中,出现了上吐下泻并发热症状的病人又多了几个,很可能是因为洪水泛滥,饮用的井水都受了污染,以至于身子骨弱的人,便抵抗不住了。
徐老夫人心中着急,忙忙的就迎了出去,见云荞扶着老爷子进了门,这才松了一口气。
老人家正预备上前亲自扶徐阁老一把,却见门口有一个矫健的身影,从马上翻身而下。
徐老夫人虚着眸子看了一眼,一时竟没想起来,还是徐阁老开口道:“你不认得他啦?”
“世……世子。”徐老夫人脱口而出道。
当年谢景元认祖归宗之后,徐老夫人就没见过他,因此记忆中只还把他当成是徐氏的继子。
“还世什么子啊,人家是靖郡王。”徐阁老只开口道。
徐老夫人闻言,这才笑着道:“可是我老糊涂了,忘了这一茬了,就记着他是云丫头的二哥哥。”
老人家说着,已上前扶着徐阁老,又开口问道:“郡王殿下怎么到我们襄阳来了?”
“晚辈听说襄阳遭了水灾,所以过来看看。”谢景元只开口道。
徐老夫人便点了点头,一时见谢景元没进来,只又开口问道:“殿下……不进来坐坐?”
“坐什么坐,都这么晚了,在这里住一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