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准遂复原姓。
朱允煐想了想,摇头说道,“黄观颇有贤才,朕记得他中状元时方二十八,如今不足也才三十有七,实在太过年轻。再者就是其人一直在京为官,未曾为亲民官。若是为礼部尚书,怕是有些不妥。”
这也算得上是朱允煐的一个想法了,他觉得自己也应该重视这件事情。
说起来以后也需要注意这些事情,因为现在很多的有才之士在金榜题名后,尤其是前三甲多半都是入翰林院。这个清贵的职司,也是很多人都羡慕的。
可不能真的是让翰林院成为六部尚书的培养地,或者说以后搞个什么内阁大臣必然是要出自翰林院之内的。
因为这些人一旦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那很有可能就是庸官。因为这些人大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又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很有可能昏庸而无识见、庸庸碌碌,缺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的本事。
再者就是没有历经地方,不知民间疾苦,没有治理州府的经验。这结果就是只有清谈之辈,一个个的很有可能只知道结党营私、钻营、溜须了。
以后要入内阁,必须要经历地方,必须要有亲民官的经历。甚至是六部尚书,也不能只是‘高高在上’之辈,这些人需要接地气,需要有办实事的能力。
这么一想的话,朱允煐还算是有些欣慰的,大明开国三十有余,很多的制度还没有完善,很多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煐去制定一些政策,也是没有太大的阻力,方便他施为。
和茹瑺讨论这些事情结束,朱允煐就需要继续批阅奏章了。
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的人选,他还需要继续斟酌一番,这些事情也不需要太着急。虽然现在礼部尚书入狱,刑部尚书病重,好歹也不影响这两部运转,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朝廷也不会缺了谁就停止运转。
毕竟那些位置也就是官职,朝堂上下也是英才济济,随时都有人可以取而代之。真的要是朝堂大乱,可能也就是皇帝突然蒙难,而且朝廷还没有一个储君,那才可能导致出现一些乱子。
六部尚书虽然位高权重,只不过一个萝卜一个坑。朝廷并不缺少尚书,或者说不缺少随时取而代之的人,朱允煐不需要担心天下大乱。
老朱晃晃悠悠的来到了武英殿,随手拿过朱允煐批阅的奏章看了起来。至于这个时候的朱允煐,早就乖乖的让开龙椅让老朱坐了,朱允煐只是让王承恩搬来椅子坐在旁边。
这么看起来的话,朱允煐虽然是当了皇帝,但是现在的局面似乎是和他皇太孙时期没有什么改变,也就是‘名正言顺’而已。
“少了两个尚书也就少了,不碍事。”老朱满不在乎,也可以说是在宽慰朱允煐,“你和咱不一样,咱坐龙椅的时候,不少读书人不愿给咱效力,咱的朝堂上有些时候也缺少贤才。你不一样,贤才很多。”
朱允煐笑了起来,很有底气的说道,“皇爷爷说的在理,孙儿也是没有当回事。早些年皇爷爷的朝上尚书一缺就是好些年,不也一样没事吗?!再说了,这些个读书人还是一窝蜂的往朝堂钻,咱不缺人。”
听到朱允煐这么说,老朱自然是更加放心了,因为朱允煐说的也确实都是一些事实。
还是继续批阅奏章吧,尚书的人选只需要斟酌一下,朱允煐还是有很多选择的。而这些奏章,旁人可没有资格帮着朱允煐批阅。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