槊,在中国古代冷兵器中,是重型的骑兵武器,即长杆矛,在古文中同“矟”。
其材质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
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一般长达两尺,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
马槊的制作非常复杂,首先是槊杆,通常使用桑木,取其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了,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而这个过程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
然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
然后截断首尾丈六左右,前装槊首,后安槊纂,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条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只有这样的马槊,武将骑在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丝毫力气。
如此制造出来的马槊,轻、韧、结实。武将可直握了借马力冲锋,甲胄在马槊的攻击之下,一击而破;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使出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技法。
只不过,整支马槊的制造需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成本高得惊人。
王镡对于书中关于马槊制造技法的记载,简直是一头雾水。桑木截取主干,还要剥成篾条,这不是有病吗?
王镡决定改进技术,他要求林木森等几个木匠寻找适合制作槊杆的木材,降低制作难度,缩短制作工期。
在进行了半年的反复摸索,在失败了上百次之后,林木森所在的军用坊终于成功将马槊的制造技法进行了改进,其成本降低了五成以上,制作时间也从三年时间缩减到了一年。虽然同长矛长枪等相比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还是复杂了很多,但是至少进步了。
技术改进的结果就是,王镡的西部都尉府府兵和亲卫都近七百人,人人都配备了马槊,这是如今西部都尉府军用坊的所有存货。
王镗愤愤说道:“这个仲铭,这么好的东西居然不早些难出来,老子的那根骑矛早就不堪使用了。”
老狗一头黑线地说道:“校尉大人,这七百余根马槊,都是最近才成型,是一千根成品中的精品,剩余的次品都已经被回收掉了。”
王镗没再说什么,呼喝了一声:“出发!”
一千五百名骑兵,四千五百匹马,浩浩荡荡地除了雞?塞,向北面山中前进。
李肃杰马上安排人,将骑兵部队的痕迹给擦除掉了,以防止被蒲莎国的斥候侦察到。
王镡带着亲卫都飞快地穿过了峡谷,来到了草原上,第一队亲卫在队长王潭的带领下成扇状散开侦查。
王镡则带着第二队和第三队亲卫放慢了马速,在第一队后面缓缓跟着。
此时阳光高悬空中,丝丝寒风吹动着王镡的衣袍。他看着广阔空旷的草原,心中真地很想大喊一声。
不过他并没有来的及,就看到十里外,数支鸣镝飞上了空中,尖锐的刺耳声从很远处传来。
王湔手持马鞭指着那边,对王镡说道:“都尉,那里有情况!”
王镡一挥马鞭,大声喊道:“我看到了,弟兄们,走!”
数支鸣镝,代表着敌人的数量很多,至少上百人。
十里的路程才跑了一半,王镡就看到前面有一什亲卫向自己这边逃窜。
而在这什亲卫的后面,是上百的蒲莎国斥候。
王镡根本来不及重整队形,他高呼一声:“变阵!”
跟在他身后的亲卫们迅速变阵,第二队和第三队变成了两个楔形队列,往回逃窜的那什亲卫看到前面的同袍变阵,马上从两个楔形中间穿了过去。
王镡带着第二队的楔形阵,王湔带着第三队的楔形阵,以极快的速度冲向了追赶而来的蒲莎斥候
(本章未完,请翻页)
。
王镡能够清晰地看到对面敌人的装束,他们穿着轻便的锁子甲,手持弓箭,双脚轻夹马腹,脚部位置应该是踩着马镫。
王镡从马侧摘下一把长臂弩,它已经上好了弩矢,他身后的亲卫们纷纷效仿,在距离蒲莎人还有一百五十步的时候,将弩矢击发了出去。
对面的蒲莎国斥候,是蒲莎国内的且弥族勇士组成的,他们今天的目的本来是希望能够在这条狼山中找出道路,以方便己方从这条道路穿过狼山,出现在朔方郡中,对大雍的军队实施毁灭性的打击。
统兵的是且弥族族长的儿子且弥8腾,他没想到,自己带着麾下两百多人正在追杀一支大雍的斥候的时候,会迎头撞上王镡带领的亲卫都。但是他并不害怕,因为他一眼就看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