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心来说,崇祯是希望能够迁都的,可问题是,此时朝廷里的大臣们并不希望迁都,甚至很多人都直接反对迁都。
原因很简单,自从大明设立两京制度之后,这一制度便不可避免地沦为了党争的工具,简单来说就是双方都在力争将对方赶到南京去,像此时的钱谦益这些人,便属于斗争的失败者。
一旦迁都之后,则意味着南京官员们的地位将会上升,而京城官员们的地位反而会下降,这么一来大家伙自然不愿意。
其次,大臣们大部分的家眷与祖籍田宅都是在京师,南迁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损失,他们到时候为了融入到南京,还需要花费很多银子和精力。
最后,陈新甲一事对朝廷所造成的影响极为深远,使得大臣们跟崇祯已经离心离德,而崇祯也再也找不到一个像陈新甲这样的大臣,去主动承担起迁都的罪过。
说白了,无论是议和也好,还是迁都也罢,都违背了大明的政治正确,如果皇帝不去承担这个责任,其他人根本承担不起来,也不会愿意去承担,毕竟没有人愿意做第二个陈新甲。
而陈新甲的死已经赤裸裸揭露了崇祯皇帝的真实面孔,他就是一个毫无担当的人,大臣们在建言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陈新甲是怎么死的——大臣们为了不再背锅,自然谁也不敢再去提这件事。
在多个因素的汇聚下,南迁这件事自然是响应者寥寥无几,而崇祯也无计可施。
此时张国维重新提出南迁,崇祯皇帝心中虽有意动,可是他依然不想担责,便微微沉默了一番,道:“社稷宗庙俱在京师,朕实在不敢轻离。”
当这番话说出来后,张国维心里便已经明白了下来——崇祯皇帝不敢承担迁都的责任,也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他不由得抬头望了一眼正沉默不语的首辅吴牲,再看了一眼其余的内阁大臣们,众人很显然都不愿意掺和进这摊水里。
见到张国维也沉默不语了,崇祯皇帝顿时心中一个略噔,他沉吟道:“若不迁都,我大明该如何御敌?”
张国维这一次真的绝望了,这又是一个注定没有任何答案的议题。
端本宫。
黄昏时分,太阳逐渐西垂,一批批小太监搬着箱子从宫里进进出出,还不时有一些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守在一旁,目光警惕地望着众人。
尽管太子林敬去了南京,可是端本宫里依然留下了太子的一套班底,每日里都在处理着太子发来的要务,而其中主要的负责人便是留守京城的吴伟业。
林增志早早已经回了京城,他站在吴伟业的身旁,低声笑道:“这一次小爷的动作可是有些大了,怕是要在京城搅出一滩浑水了....…”
吴伟业低低叹了一口气,原本乌黑的头发当中也多了几分刺眼的白,他这几个月里实在是太忙了,上上下下的关系都要维护着,太子殿下的吩咐也要办理着,时间长了自然心力憔悴。
“这一次在京城的经营怕是要全部撤离了,全京城的几十间铺子都已经清点完毕,银子、货物还有那一万匹绢也都已经派人送到了山东........就是这么着急,咱们还没有出到一个真正的好价。”
林增志摇了摇头,苦笑道:“殿下的意思是不惜一切代价,将京城的所有的钱财全部都运到山东去,到时候我们将会留在山东筹措粮饷,以供长期抗击东虏所用。”
“看来殿下是真准备在山东打出一片天,倒是好胆魄,若是长期坚持下去,倒是一处妙计....…”
吴伟业点了点头,他对于天下局势并非不知晓,当然知道眼下相比起富庶的江南繁盛而言,山东已经变得十分凋敝,可是山东的战略位置却又十分重要,要是能在这里经营出一番局面,也算得上颇为了得。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林增志反而有些不太能理解,他犹豫道:“梅村兄,你也认为这一次东虏不会止步于京畿?朝廷眼下不是刚刚练了好几万新军吗?”
“不够多,亦不够精。”
吴伟业也经历过了一段太子亲卫营的整军之事,对于当下的强军并非不了解,在他看来羽卫军虽然精锐,可是却比不上太子亲卫营,只是相对过去的勇卫营强上一些,再加上李邦华的三万京营,顶多也只能安守无虞,却不能进取有功。
“殿下这么做,陛下会不会......”
林增志再一次升腾起了担忧,毕竟京城不同于他处,实在有太多的眼睛会盯着太子东宫了。
吴伟业笑着摇了摇头,道:“无妨,前些日子周奎他们都在找陛下哭诉,陛下烦不胜烦,眼下咱们能低价抛出了这么多的产业,正好可以堵住他们的嘴,还能换上一笔银钱,实在很不错。”
说到这里,吴伟业又将手中的一张白纸递给了林增志,吩咐道:“眼下还缺白布、硝石、铁和药物,你需要带人继续去高价采购。另外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情?”林增志有些好奇。
吴伟业呵呵一笑,道:“殿下在信中吩咐过,这一次山东抗击东虏绝非寻常,绝不能让人在京城里拖后腿,因此咱们在未战之前需得先营造出几分气势来,让天下人都来看看,太子爷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