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国阵营转攻为守,沙俄的压力骤减,但协约国此时已经深感局势不妙。
这情况比同盟国围攻沙俄的情况更加不利于协约国。
不用想都知道,同盟国不急于击败沙俄,所依仗的就是即将下场的华夏。
要么在华夏这头精力充沛无力强悍的大敌下场之前重创同盟国然后达成和平,要么就是等到华夏下场以养精蓄锐的精锐之师击败英法俄三国。
先下手为强,迅速击败德奥两个主要国家,然后不给华夏下场的机会。
协约国的战略转变让沙俄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总算是从垂死的边缘苟活了下来。
然后就是莫斯科的情报人员传来信息,沙俄以之前战争的创伤为由,拒绝了协约国东西夹击的战略,重新巩固东线的防御,不再发起进攻。
唯一采纳的意见就是加强对华夏的防备,从东线调集了二百一十万人到新西伯利亚。
此时的西线战争几乎复刻了原时空的惨烈,无数的炮弹落在双方的阵地上。
急于结束战争的英法丝毫没有保存实力,不仅从东北的不来梅方向发起登陆作战,还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德国方向狂攻不止。
在西线南部,一直划水的意呆利成为了突破口。
本来英法还担心意呆利的海军和陆军战斗力的,但真正交手之后,意呆利真的是面得不行。
陆军的战斗力,真的是比起法国的非裔外籍军团和英国的印度阿三外籍军团都不如。
堑壕泥泞?撤!补给不足?撤!敌人人多势众?撤!
英法在西线南部的意呆利战场从开辟新战场寻找突破口变成将意呆利看作同盟国阵营的薄弱点重点打击。
经过多次登陆战役,英法联军多点登陆了意呆利半岛。
局势不利之下,意呆利向德奥请求增援。
双方在意呆利的热那亚、罗马、巴勒莫爆发多次百万人规模的大战。
最终还是德奥因为被牵制太多兵力,又对意呆利友军过于信任,最终战败。
直到1914年12月,意呆利不仅科西嘉岛和撒丁岛被英法占领,整个意呆利六成领土被均被占领。
而且还是毫无抵抗的占领,可惜的是意呆利还是知道同盟国才是最后赢家,硬撑着没有投降,倒是国王逃到了奥地利准备随时组建流亡政权,等到德奥帮助复国。
意呆利被占领大部分领土之后,英法再次增兵意呆利半岛,在威尼斯和戈里奇亚爆发两场会战。
其中威尼斯战役因为意呆利率先崩溃,致使德奥损失五十余万人,自身投降者将近五十万。
戈里奇亚战役则因为地形和德奥拼尽全力的防御,加上意呆利连遭重创,没有投入太多部队进入战场。
不过一个意呆利半岛,前后让德国损失六十三万人,奥匈损失九十五万人,可以说这个代价比他们进攻沙俄的伤亡还多。
至于意呆利,孱弱的少爷兵不仅坑了德奥一百五十多万军队,自身还将二百七十余万陆军变城仅有一百二十余万残兵败将。
在戈里奇亚战役之后,无法突破德奥联军防线的英法将目光转向对岸的波黑和塞尔维亚。
这两个地方本就对奥匈帝国的统治十分不满,虽然地形复杂,但有着群众基础啊。
只要登陆西巴尔干地区,波黑和塞尔维亚地区的斯拉夫人就会成为他们可以武装的对象。
意呆利失去了战斗力之后,奥匈的波黑地区和塞尔维亚地区是最好的突破口。
波黑、塞尔维亚群情汹涌,英法联军登陆之后,虽然很快就被奥匈帝国击溃,但民主主义尤其是斯拉夫民族主义让波黑和塞尔维亚爆发多场武装起义,各地更是潜藏着无数武装游击队。
要不是奥匈停止了东线的攻势,转而进入防御姿态,让其手上有了充足的兵力,加上德国的协助,总算是稳定了战局,很有可能同盟国会盛极转衰。
为了分担德奥意三国的压力,同盟国中兵力还算较多的奥斯曼被分配了进攻苏伊士运河的任务。
可惜还没有到耶路撒冷就被等待依旧的英法非洲军团击败,反而泥巴嫩地区失陷于敌手。
不过一番鏖战之后,英法两国也是颇有一种精疲力尽的感觉。
多个战场高强度的作战让军队损失惨重,不断的进攻让英国人损失一百四十万兵力,法国损失更大,达到了二百三十万。
每一场登陆战和发起的进攻,少则数万人命丧沙场,多则以数十万计。
就连威尼斯战役,哪怕是意呆利的崩溃让同盟国侧翼露出极大的缺口,最后也让英法损失将近五十万人。
英法的反攻成果显著,东线的沙俄也经过数月的时间恢复了战斗力,也从华夏手中囤积了不少的物资。
然后东线的沙俄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冲出战壕,开始大举反攻。
可惜数月来虽然东线勉强平静,可双方都在不断的加固防御。
沙俄一头撞上严阵以待的德奥阵地上,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但即便是这样,沙俄依旧没有放弃这个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