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露易丝和洋商的关系是依存对方,她希望借助洋商的力量站稳脚跟积累财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
韦珣没有阻止她利用影响力和地位为洋商的合法利益通过庇护,因为这会加快华夏建立完善贸易体系,加强商业维权思维的好事。
洋商会因为维多利亚·露易丝的庇护会活得很好,但只需要内阁的一纸政策倾向,他们的这点庇护就荡然无存。
和维多利亚·露易丝成婚当天晚上,在做完该做的事情之后,韦珣郑重的和维多利亚·露易丝商议双方的底线和需要的东西。
维多利亚·露易丝需要的是富足的生活,为后代积攒大量的财富,至于维护德国的利益,其实远嫁华夏就是她付出的代价,她以后更多的会为自己和后代考虑。
而韦珣考虑的则是如何在目前大量的吸纳欧洲的高端人才。
之前他一直苦恼华夏的科研技术的发展一直都是跟在欧美后面吃灰,因为没有足够的教育,留学深造归国的宝贝也都进入了军工科研部门,如化工、重工、电器、生物学、医学等各类的科研都是没有太大的成果。
人才是相互吸引的,就像后世不少深造过的人才被硅谷这类群英荟萃的地方吸引留在国外,原因就是那里有更多的人和他们有共同语言,在那里有更多的思想碰撞,更容易实现心中的科研假想。
华夏如今在科研上门偏向军事或者军民两用,其他民用的科研都没有亮眼的成绩。
这是短期内国家需求偏向性的选择,也是人才匮乏的无奈。
韦珣不是没有尝试过从基督世界吸纳人才,开高薪帮助,他们建立实验室,资助他们进行实验都是华夏想出来的手段。
但华夏没有足够的底蕴,在人才上少有和他们沟通的和完成协作的。
几年了相继邀请了一百多工程师和十几个发明家,因为底蕴问题没有除了物质之外的吸引力,陆续有大量人才离开华夏。
这个是极其痛苦的事情,人才的多寡和科研实力是未来全世界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重要因素。
华夏现在就相当于一条腿走路的人,在硬实力上和西方世界差不多一样,在软实力上面却是需要时间的积累。
人才的培养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顶尖的人才动辄都是十五年甚至二十年以上。
哪怕是留学欧洲的留学生,他们学习理论之后还需要实践,在实践中找到一条开拓创新的新道路,然后从原本跟着别人的路走变成自己走自己的路。
而这个时间,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算,这种顶尖人才最少二十年才能拥有。
不排除其中有一部分是冯如那样的天纵奇才,在理论丰富之后就能拿出成绩。
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还是需要从引进外来人才这方面打主意。
维多利亚·露易丝的到来无疑给他一个新思路。
之前华夏无法留住人才和大量吸纳欧洲人才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文化差异,但最重要的是东方世界的固步自封让原本畏惧东方的西方世界逐渐在工业发展中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以至于到如今接受华夏的邀请就像是后世一个名牌大学的海归被邀请到县城的小公司上班一样。这种情况绝对会被同学同行鄙视的。
欧洲贵族资助发明创造的风气持续了很多年,而作为顶尖贵族的维多利亚·露易丝在欧洲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加上她因为现在身份的身份,在不少资本家和贵族资本的眼里都有不小的分量。
无论是科研成果商业化牟利还是提供资金建立实验室实践理论和假想,维多利亚·露易丝都有人脉和资金。
尤其是维多利亚·露易丝的大贵族身份,在血统论至上的基督世界,贵族哪怕因为近年来公民阶层和资本主义盛行有所降低,但贵族依旧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维多利亚·露易丝成为洋商的庇护人,作为交换韦珣则是希望能以维多利亚·露易丝的名义去邀请基督世界的人才。
世界顶尖大贵族的邀请加上丰厚的酬劳、大力支持实验可以削减想当一部分因为科研底蕴不足无法留住人才的影响。
当然,维多利亚·露易丝的影响力具体有多少,这个其实是未知的。
韦珣相信那些人哪怕暂时留下来,极大的原因也可能是在这一过程中镀金,以此提高自身身价的同时获得资金。
但韦珣需要的是技术,人才的去留最终他是无法左右的,借此获得大量有用没用的专利和生产技术,实现初期的科研实力积累才是根本的目的。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这句话韦珣一直以来都深以为然,别国的人才别管再厉害,成就再高,那依旧是别国的,他可能会在你的资助下获得一些成绩,但在同等或者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祖国和同文同种的基督世界其他国家无疑是他们优先选择的对象。
华夏没有人才,临时引进一批填补科研实力上的空白,以金钱换取在这段时间的科研技术积累,在无疑是划得着的买卖。
医药、化工、生物学、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