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虽然没有一面倒,但是在局势上依旧是复兴军占据上风。不论是战略态势还是士兵的作战技能以及白刃战最为关键的体力,都是复兴军占据上风。
之所以是这样,根本原因是近年来华夏的农业赋税减少之后适龄入伍青年的体能和身高都有较好的提升,加入部队之后原本不错的底子受到体能训练之后更加强壮。
虽然不能如欧洲人那般高出大半个脑袋,但四五功夫的身高优势还是有的,北方战区和东北战区的士兵普遍身高比日军高出十公分左右。
可别小看这十公分,不仅代表体能优势,还代表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
比起华夏国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日军也就从明治维新打了甲午战争获得战争赔款和红利。可甲午战争的红利主要的收益者是军队和财阀,日本平民没有获得多少利益,甚至比之前的生活还不如。
尤其是粮食的价格一涨再涨,成为日本政F收割民间财富的主要手段。也就甲午战争结束的四五年有所缓解。
等到了1901年之后,面对华夏的崛起,日本为了完成统治亚洲的目的,不得不参与于华夏的军备竞赛,哪怕是海军造舰方面有英美法三国提供的低息贷款,在出口的拳头产品生丝、工艺品、女子、劳动力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优惠,依旧财政紧缺。
财政短缺的情况下日本想要继续扩建陆军,必然将获取财源的方向再次只想粮食价格。
比起吃饭都吃不饱的日本平民,华夏最少从1907年之后就完成了粮食自足,在1907年华夏的年度粮食人均比日本高出百分之四十。
要知道华夏的民众在1906年获得南洋之前,人均的粮食都不够所有国民吃饱饭。最贫苦的无产无业者只能一天一餐饱饭加上一顿稀粥,即便是佃户也只能做到在农忙季节每天两餐。
日本平民的情况只能说更惨,本就不足的耕地还有一些被用于生产生丝,要不是白头鹰和英国那边为了帮助稳定日本国内局势,日本开口哭穷的时候经常低价援助一些粮食,那更惨。
发现只要国内局势不稳,向白头鹰或者英国人开口就能得到低价粮食之后,日本人最为担心的情况得到了解决。
近年来虽然对日本平民的压迫日益严重,但每次出现“米骚动”日本就会拿出大量粮食稳定市场,稳定政局。
用韦珣的评价来说就是:“日本已经放弃了民生,短视的认为凭借军事力量就可以扩展民族的生存空间是不可取的。”
身体不如复兴军强壮的日军在战斗中悍不畏死,武士道思潮出现的日军战斗力明显提高。许多日军即便被刺刀捅伤要害,依旧会强忍痛苦高呼“板载”发起反击。
在1906年华夏军工业完全发展起来之后,对陆军步兵的装备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原本使用三棱刺刀是因为其整体结构的强度高,耐磨损性强,这种四十厘米的刺刀可以弥补部分因为复兴军步枪枪身短而在白刃战之中劣势的情况。
至于杀伤力大、刺刀涂毒的说法,不过是谣传。
因为之前复兴军的上等钢材都是用于枪管、炮管的制造,在钢铁产量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使用结构来弥补钢材的缺点。
到了1906年之后,针对三棱刺刀的缺点,所有现役步兵都额外配发一把多功能匕首弥补在其他功能上的使用需求。
双方的士兵在毫无遮掩的新昌平原上进行了四十多分钟的白刃战,一番鏖战下来,日军逐渐体力不支露出溃势,复兴军也气喘吁吁。
而就在这个时候,阻敌阵线已经布防完毕,已经冲杀进日军之中的复兴军在撤退军号的召唤下撤退。
原本以为成功击退复兴军的日军还来不及高兴,在追杀一番之后,他们发现一挺挺机枪被布置在复兴军的临时阵地上。
要不是追击的联队长和大队长利用望远镜观察到这一情况(夜战双方使用的照明弹),继续追击恐怕他们要吃大亏。
“老谢,一师喝三师撤下来了。三师阵亡两千八百多,一师也有两千;日军的伤亡目前无法探查到,需要等到天明或者战斗结束才能确认。”杨蓁念着手中的两份报告,然后眉头一皱。
谢汝冀听到伤亡报告之后也是心疼不已,不过白刃战是最能磨砺士兵血勇之气的战斗方式。之所以会那么大,完全是遇到了日本这个对手。
“命令火炮开炮吧,之前一直藏着掖着,现在趁着敌人火炮没有构筑阵地,尽快将其击溃。”
说完这个命令之后,谢汝冀一边看着手表,一边在地图上标注着第十六军和第十八军援兵目前的位置。
炮兵阵地是之前就构筑好的,比起日军为了尽快突围不同,复兴军根据可能的交战地点预设了炮兵阵地,可以更快的布置。
之所以一直没有开炮,主要就是因为需要移动到最近的地点。等到炮兵阵地布置完毕,敌我交错的夜间为了避免误伤友军,也不能开炮。
现在两个负责拖延敌人的师已经成功的撤下来,自然要依靠火力优势进行阻敌。
“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