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局面是,四王子以为自己没有暴露身份,只是以商队安全为要挟,想让楚清过去,目的是“谈笔买卖”。
而楚清掌握的情况是,四王子希望能从楚清这里敲诈到足够的粮食,或许还有其他物资。
楚清还汇报了四王子最近的动向,以及他目前尚未得到各部落支持的进度,并做了四王子极有可能想通过自己筹得粮草,以达到让几大部信服并配合的目的。
楚清可不可以走这一趟,这需要密侦司定夺,还有,准许楚清以何种身份去这一趟。
楚清这么问,其实就是在问密侦司准许自己使用多大的权力。
这个问题胡恒秋不敢私自下决定,不过他比较主张楚清能够以私人身份,或者说以商人身份去解决问题。
毕竟被扣下的是楚清的一个商队,楚清组织商队的能力大了去了,多一个商队少一个商队不算什么大事。
而且她自己不也说没多少货物嘛,那经济损失就不大。
而皇帝想得比胡恒秋多了些,虽然他也倾向于缩小事态,楚清最好能用最小的代价、最不起眼的身份搞定一切,但他不能这么下令。
楚清在上一封信中大骂胡恒秋不顾她属下的性命,若此时只让楚清以商人身份去接回她的商队,那不但要她自己承担所有经济上的损失,而且也是置她的商队性命于不顾。
为了个把密卫,搭上几十条大好青年的性命?皇帝才不能说这种话呢。
关键是,有极大的可能是她自己也回不来了,虽然皇帝明知道楚清不会那么老实的真以商人的名义去,她真有那么蠢的话,皇帝也不会“培养”她到今天。
皇帝决定还是给予一定的支持。
另外,信中楚清提到四王子把自己的卫队放到边境上,让几大部落无法派人去大宣进行商业交易,导致沃斯的探子无法传递消息这件事,让皇帝决定利用一下。
很快,楚清接到胡恒秋的回信:身份自己选择,保重。
换句话说,只要不说自己是大宣皇族,你爱用啥身份就用啥身份。
还是皇帝站得高、看得远,不限制楚清的身份。
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之间能一点都不知道对方的信息吗?
尤其是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后。
虽说人种上有差异,大宣人不好往沃斯国安插密探,但是沃斯国可没闲着。
人家也有商人跑到大宣这边开店的,谁知道哪个就是沃斯国的密探呢?谁又知道沃斯国掌握多少大宣的信息呢?
所以楚清的身份估计沃斯四王子心里也有数的,若是只让以商人身份过去,那就等于白去送命了。
倒是大宣,很被动,因为除了像楚清或者孟家这种大型的商队进行走商之外,真没有人去沃斯国当“坐商”。
因为不划算。
首先,“排外”的力度不一样。沃斯人来大宣,就算大宣人排外,也不至于砸人家铺子、打人家伙计,但是反过来,沃斯人会。
其次,沃斯的东西买了不划算。沃斯人从他们国内带来的商品,比边境互市要贵许多,比“宝清盛”货栈贵许多。
他们需要组织多种商品,有成本在内;互市却可以直接以物易物,所以销售价格便差距甚大。
当然贵也有贵的道理,人家需要赚回运费、铺面租赁费,还要解决自己在大宣的花销,这些附加成本远高于物品本身。
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你们的瓦罐确实精美,可我何必花钱买个精美?用啥不是用呢,非要花冤枉钱?
不说那些贵的,就说棉织品吧,“宝清祥”的棉布,带颜色的、不带颜色的、厚的、薄的、还有大毛巾、小手绢,都是老百姓能用得起的,何苦要花钱买沃斯那些单调的、死贵的布匹呢?
所以他们的商品对应的往往是有钱人阶层,买个新鲜、买个异域风情。
这也是沃斯王最郁闷的地方:建交了,没得到什么实际好处,招商、引资一个没有,还是过去那帮走商的商人和边境互市。
所以说,有时候的不平等,不是决策阶级决定的。
***********
既然事情已经上报给密侦司,身份也可以由着自己选择,那楚清就可以上路了。
她先让卓耀跑了一趟军营,去找马达,把事情跟他说了,然后请他配合自己演一出戏。
马达正忙着布防,因为刚接到皇命,要求他在加强边防的基础上,搞搞“战阵操练”,也就是军事演习。
力求让边防部队热闹起来,展现一下“肌肉”。
听说要配合楚清演戏,马达自然是一口就答应下来。
楚清不求人办事都给好处,求人办事的话,自然好处更大。
楚清又通知了宋廷山和白桦,说接到密报,沃斯国最近不安分,请求他们将“人口普查”加大力度,查一下沃斯国的卧底奸细。
再带着着乃斯如拉和散播尔跑遍新伦州,“艰难地”筹集到三车五谷皆有、带着谷壳的粮食。
“看见没,今年我们大宣又是旱灾、又是蝗灾,收不上来粮食了。”楚清说。
两个沃斯人面面相觑,这一路他们都听明白了,确实买不到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