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泽,洪武二十年生人,自幼丧母,三岁那年家中长兄参军,战死沙场。”
“洪武三十四年,你父亲战死于灵壁之战,而你,则是被东南海商之一的郑思恩收养。”
“次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五年,郑思恩将你送到了嘉兴一户老夫妇的家中,自此你改随那对老夫妇的姓氏,成了王承泽。”
“永乐二年,你高中进士,被派到嘉兴府观政,后来嘉兴府原知州私通倭寇、劫掠百姓而被处死,你接任了嘉兴知州的位置。”
短短的几句话,朱瞻垶就点出了王承泽的一生。
说完,朱瞻垶收起了手中的密报,抬起头饶有兴致的看着王承泽。
“受人恩泽,永世不忘,甚至是为此堵上了你以及家人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但为了报恩,亦或者应该说是为了恩人报仇,你借着东南海商留下来的渠道私通倭寇,以至于倭寇连年寇边,劫掠百姓。”
“我是改夸你有情有义呢,还是应该骂你数典忘祖呢?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你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随着朱瞻垶的话音落下,周遭的百姓们也开始抑制不住的讨论了起来。
自永乐四年王承泽接任嘉兴知州开始到现在,王承泽当真是可以作为百姓父母官的表率了。
吏治清明,勤勤恳恳,公正廉明。
不管是在处理桉子、关照百姓还是工作努力程度上,王承泽都可以说是大明官员中少有的了。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朱瞻垶却说他私通倭寇?
百姓们一时之间有些难以接受。
“不愧是太孙殿下,自萧时中到应天再到现在,也不过几天的时间罢了,竟然查得如此的透彻。”
在百姓的质疑声中,王承泽抬起了头,从侧面承认了朱瞻垶所说的一切。
“素来听闻腾骧卫在到了安南之后颇有作为,不管是在刺探当地土豪士绅的情报还是渗透方面都颇有建树,以前我只当是那些官员为了奉承皇太孙才说的,但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虽然罪臣早就知道有朝一日会暴露,但没曾想,会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说罢,王承泽的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色。
有不甘,有悔恨,亦有担忧。
“为了几个通敌卖国的商贾,你就堵上了全家的性命。
朱瞻垶丝毫不为所动,冰冷的看着王承泽。
在朱瞻垶心中,你可以通敌叛国,毕竟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民族都不缺这种人,但能让朱瞻垶在不能容忍的情况下还感到怒火中烧的也就只有私通倭寇了。
“受人之恩,罪臣无悔。”王承泽低着头,语气很是平澹,给人一种似乎他并不是罪犯的感觉。
朱瞻垶见状叹了一口气。
他此前并不知道王承泽这个人,也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
现在知道了,朱瞻垶心中只觉得可惜。
如果这王承泽没有误入歧途,以他的能力来说绝对会是个颇有作为的官员,而且还是个难得的清官,这从他的为官履历之中就能看得出来。
但可惜,他自幼年时期就走上了岔路。
王承泽整个人就是一个怨念的集合体。
幼年丧母本就是一种阴影,兄长参军,于北疆抵御蒙元后裔而战死,本来到此为止,一切都还是正常的,但变故就在他的父亲身上。
他的父亲死于靖难之役中的灵壁之战,还是作为建文一方的将士战死的,当时已经懂事的他将仇恨归在了战争上,归在了举兵靖难的朱棣身上。
而后,他被东南海商救下,受他们的资助读书,受他们的帮助入朝为官,自然而然的,在东南海商因为私通倭寇被朝廷羁押并连坐之后,他也将这份仇恨放在了朝廷身上,放在了朱家人身上。
私通倭寇侵扰浙江沿海,甚至派人以赈灾的名义抽调备倭军,都是他的计划。
而让他这么做的原因就那么两个。
第一,是为他的父亲报仇,因为他将他父亲的死归在了永乐皇帝朱棣的身上。
第二,是为了报恩。
不管东南海商当初救下他是为了什么,但有一点是母庸置疑的,那就是没有东南海商,就没有现在的王承泽。
事实上,在收到王承泽的相关资料时,朱瞻垶是跟遗憾的。
如果不是王承泽私通倭寇,那朱瞻垶说什么都会留他一条命,最起码给他一个机会。
哪怕是王承泽窝藏救下当初被老爷子判以株连的东南海商后人,朱瞻垶也愿意保他一命。
可惜,这王承泽做下的偏偏是私通外敌,而且还是倭寇。
“这几年来你为政廉明,是为了什么?”
朱瞻垶看着低着头似乎已经认命了的王承泽,心中越发地感觉可惜。
“是对私通外敌之事感到羞愧而做出的赎罪之举?还是为了给那个你提早送走的儿子……”
“不,应该说是郑家后人。”
听到这里,一直平静如水,就连在明知道自己即将身死也毫无波动的王承泽终于是有了情绪上的波动。
“不,不!不!”王承泽激烈的挣扎了起来,但他不过是一介书生,又怎么能挣脱腾骧卫的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