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那个姑娘提出来,要我把清剿后的流寇把主犯杀了以后那些胁从的民众交给他们襄阳,由他们襄阳负责给他们吃饱饭,让他们从事生产劳动,减少大明的饥民数量!”
崇祯眼睛一亮:“这可是件好事情啊,这些饥民去了襄阳,就减少了流寇的兵源!”
“皇上,臣没有答应,臣不光没有答应,在离开南阳的时候,臣还特意嘱咐左光先,想办法拦截住投往襄阳的流民!”
崇祯吃了一惊:“为什么?既然是好事情,你为什么还要拦截?”
洪承畴叹了一口气:“皇上,这也是臣后来才想明白的。你说在运河战场上,他们杀了那么多的清军,而且还花了大力气毁尸灭迹,那些财物被他们拿走,那是理所当然的。可是那近40万被清军掳走的大明子民,这应该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他们却全部带走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他们严重缺人丁!我怀疑他们本部的人并不多,和我们交战的那些士兵,嘴里操的都是陕西、山西、河南和湖广本地口音,就连襄阳农田里种田的农民,说的都是那几个地方的口音话,所以我认为他们暂时对我们大明没有威胁,不代表今后没有威胁。一旦他们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人口,他们就可能没有那么好说话了,现在我们尽量要把这个时间拖得越晚越好,这才能给我们大明留下充足的时间。先解决眼下的问题,然后再考虑怎么样对付他们!”
崇祯思考了片刻:“亨九,你考虑的真远,你真是我大明的肱骨,我都没有你想的这么深,你是了解他们最多也是最深的人,你有没有对付他们的好方法?”
洪承畴叹了口气:“如果不能剿灭,其他所有的方法都是权宜之计,眼下臣只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能不能做到臣自己也没有把握!”
崇祯眼睛一亮:“你说说看!”
“皇上,来武的我们肯定不是对手,只能从文的方面想办法!”
“亨九,你有些想当然了,你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可能吗?”
“臣不是这个意思,既然他们说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不要同室操戈,表现出一个君子的样子,那么我们就顺着他们的意思,跟他们签订个协定,就让他们留在襄阳那一块地方,画地为牢!”
“你想让朝廷承认他们的存在?朕能答应朕的祖宗们能答应吗?理直气壮光明正大的占了朱家的江山,还要跟他们划定边界?”
“皇上,你想多了。这只是权宜之计。我想说的协定只是个休战协定!但是双方的边界一定要清楚,在对对方的称谓上一定要模糊,这就需要在文字上面下功夫了!大明朝有那么多文人,在文字方面的弯弯绕难道还绕不过那些山野之人吗?从大义上来说,咱们总归是朝廷,我们承认他们在襄阳这一块地方上治理,就相当于承认云贵川那边的土司的土官一样,事实上湖广那边确实就有许多土司,我们到时候给他们封一个什么司就行了,想收回的时候转眼就可以不认账!到时候我们直接任命一个流官,改土归流嘛,一切都解决了!”
崇祯一拍桌子:“好,亨九,你这个主意好!”
“皇上,你可小心了,这个办法不光是限制他们,也限制了我们!至少在看得见的一段时间内,不能与他们发生冲突。不然的话,这份休战协定等于是一张废纸,道理反而在了他们那一边。所以我们这边也一定要管住,他们那个防区不算小,除了湖广、河南之外,还有四川和陕西。臣只能管住臣手底下,再远的,臣就鞭长莫及了!”
“这个朕知道,一旦这个休战协定签订下来,朕会约束他们的!”
“那就好!”
两人正想继续探讨接下来该派谁去襄阳商讨协定,工部的人到了,这件事只能先搁起来过后再说。
工部来了两个人,如果喻梅萍在场,她会大吃一惊的,因为其中一个是工部尚书徐光启,按照原来的历史,徐光启应该在大明崇祯6年就逝世了,这老头居然撑到了现在。徐光启今年77岁,曾经担任过大明次辅,后来年纪大了他就把这个职位辞了。在崇祯6年由礼部尚书改任为工部尚书,在中国古代官员是没有退休一说的,干得动你可以一直干下去,除非皇上叫你滚蛋,或者你自己辞职,告老还乡。徐光启在朝廷里面存在感不强,就连喻梅萍都不知道大明朝廷还存在这1号人物。他虽然是工部尚书,但平日里一直泡在钦天监研究历法,他是一个天主教徒,严格来说,徐光启是古代一个科学家。他的涉足非常之广,数学、天文、地理、农事、水利等等,还翻译了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中文名称叫《几何原本》,工部的具体事物一直有工部左侍郎刘遵宪在打理。
坐定之后,崇祯便示意洪承畴把这两样兵器的来路以及准备仿制的打算跟工部的两人说一遍。
洪承畴不敢怠慢,把整个来龙去脉都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
北京城东的那场大战,工部的这两位高官当然都听说了。一听这就是杀了2万清军的利器,态度马上就更端正了起来,仔细的打量这两件兵器。徐光启尤为看的仔细,可是徐刘二人平日里都是务虚的,即便是徐光启写了那么多的著作,说到底也都是理论上的,实际的两位都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