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富不是光说不练的官员。
林富是一个行动派官员。
番麦(玉米)的事情,让林富非常感兴趣。一个可以种植在贫瘠土地上,一个可以抗旱的粮食种类。而且在贫瘠的土地上,亩产能够达到两石,这可不是小事情。大明朝有很多干旱的土地,因为水不多,粮食产量很低。这样的土地非常都,特别是边疆地区的耕地,都是这样的情况。
如果真有一种粮食物种,在这样的土地上有两石的收成,那对于大明朝拥有巨大的好处。边疆地区为什么控制起来那么困难,就是因为粮食不够,条件恶劣。
若是边疆地区也可以跟中原一样种植粮食,那么困难就解决了一半。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能够上升好几个档次。
但这不是小事情,林富不能只听一面之词。毕竟这样大的事情,自己肯定是要上报朝廷,上报给皇帝。如果这是一个假的,或者是夸张的,那么自己罪名就大了。
林富需要亲自鉴定一下。
因此林富立马是安排市舶司这边的工作,然后本人亲自从广州出发去福建。林富身体很好,前些年练兵打仗,身体打磨的非常不错。不像是那些身子骨弱的文官。林富就跟武将一样,带着自己手底下的一批官员,快马加鞭来到了目的地。
在这里他看到了陈生说的番麦(玉米)。
“听说这个能吃?”
“回大老爷的话。番麦的确是能吃。可以煮着吃,也能把它磨成末,掺在大米上做成饭吃。小民还听说有人用番麦做饼子吃,不过小民这边没有做过。”
看着林富,种植玉米的农民战战兢兢的回答。
“是吗?还能做饭?还能做饼子?”
“是,大老爷。”
福建出海的人很多。
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性格、做事方式,都会深受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的影响。就像是大明朝的江西,耕地少、人口多、税赋重,很多人都没有耕地。结果很多没有地的江西人,只能是选择其他的营生养活自己。他们选择的就是做生意,也出现了大明朝赫赫有名的赣商。
福建也是如此。
土地贫瘠,光是种地根本养不活自己。既然养不活自己,他们就开始找新的出路。正好福建临海,以前宋朝和阿拉伯商人做生意的时候,泉州一带就是重要的港口。因此福建海商很多。
而且福建很多人,为了生活下南洋,去东南亚谋生。
福建人胆子很大。
甚至这种出海基因一直影响福建,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福建也有大量的人口去海外。对于他们很多人来说,能够去海外打工,是一个很高兴的事情。
因此新中国八九十年代偷渡,福建也是排在首位。
也正是这样的历史,福建人都有冒险精神。
大明朝这个时候也是如此。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后裔,大半都是福建人。后来东南亚赫赫有名的华商,基本上都是福建人后裔。不过福建人别看喜欢去海外,但他们又非常重视自己的根,重视家族所在地。因此海外的福建人和国内的福建人,宗族之间关系不断。改革开放的时候,为什么福建和广东一起成为开放省份。就是因为东南亚地区有大量祖籍福建的华商,政府希望他们可以回到福建投资。
如果说现在这个年代,大明朝哪一个省份和海外关系最亲密,那么肯定是福建。
朝廷开海之后,大明朝最活跃的海商,也都是来自福建。目前跟朝廷申请出海的海商,一半都是福建海商。可以看出这个年代福建人是多么的胆大。
玉米。
玉米到底什么时候进入了中国,这个谁也不清楚。不过按照历史记载,大约嘉靖十年左右的时候,广西、福建地方志上,陆陆续续开始出现有描述玉米的资料。也就是说早在正德末年、嘉靖初期,玉米就已经是流传到中国。
不过当时主要是两个省份有记载。
一个是海路的福建,一个是陆路的广西。
林富来考察的,就是从海路引进到福建的玉米。林富并不清楚,这个年代广西那边其实也开始有人种植玉米。林富只是从福建海商口中知道了,福建这边有人种植玉米。不过这个年代的玉米,只是刚刚进入中国。中国百姓并不接受,并不认为玉米是一种粮食。中原文明保守,或者说中原文明谨慎,这个的确是如此。
一个新的东西,不可能很快受到大家的肯定。
不要说是嘉靖年间,其实玉米,还有后来的番薯,他们都是嘉靖、万历年间流入了中国。但都没有受到太大规模的推广。虽然明末的时候,像徐光启这样有眼光的官员,已经是看到了玉米、番薯这种高产作物的好处。因此呼吁朝廷扩大种植面积,但朝廷根本没有接受。因为在当时的大明朝廷看来,一个外来的物种,甚至都不算是粮食的东西,朝廷怎么可能重视。
还有很多人认为清朝的康乾盛世是“番薯盛世”,认为是玉米和番薯成全了康乾盛世。但其实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百姓也没有完全接受玉米和番薯,玉米、番薯这些作物的播种面积一直在10%一下。
玉米、番薯真正受到推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