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放开宗室政策,大家都看了吧。”
临近年关。
天气已经很冷,兴王妃的入京队伍速度很慢,走了一个月才刚刚过了黄河。想要入京还需要一个月时间。不过朱厚熜目前更关注的是关于宗藩条例。
杨廷和不是商鞅这样的铁血改革家,因此无法给大明朝做大手术。但在整体架构上,进行缝缝补补,杨廷和绝对是明朝排的上号的顶级政治人物。
杨廷和推行的“新政”,目标就是权贵。
杨廷和最厉害的是,一边的确是在打击权贵,但又不会真正激怒权贵,弄得权贵跟你拼命。杨廷和推行新政,每一次都会给对方留有余地。让对方很是难受。
反抗,感觉太冒险,而且也没有太多的必要。因为杨廷和留有一些余地。可是不反抗,又觉得损失太大。在这样犹豫当中,杨廷和早就完成了第一步的改革。
等这些人失去了反抗的好机会,杨廷和则再次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打击他们。
在把握这个度上,一紧一松的能力上,杨廷和为首的内阁还是相当的出色。不是一味的刚,也不是一味的柔,一刚一柔运用的非常自如。
这是朱厚熜欣赏杨廷和的原因。
可惜杨廷和对于大明朝的认识,只局限于打击权贵上。认为只要打击权贵,那么大明朝就能够中兴。要是杨廷和愿意出手解决土地问题,出手解决目前的户籍制度,而且也愿意发展明朝的海贸等等。
那么朱厚熜绝对会让杨廷和全权主导大明朝的“改革”。
实在是太可惜。
不过这都是后话。和朱厚熜谈了关于宗藩问题之后,杨廷和迅速的制定了一份如何限制宗藩的计划。
杨廷和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但杨廷和在目前的朝野,依旧有不少支持者。此次杨廷和再次利用言官,开启了杨廷和“新政”第三步,和清理冗员、清查庄田相提并论的宗藩改革。
并不是盲目的推进。
是一步一步来,从宗藩可以接受的改革开始。
“皇上,宗藩问题尤为敏感,不应该强硬推广。”
吏部尚书袁宗皋站出来。
袁宗皋作为朱厚熜的嫡系,比其他朝臣和朱厚熜接触的时间更多。以前在兴王府的时候,朱厚熜虽然聪明,但对于王府的管理一直是萧规曹随。兴献王活着的时候怎么做的,朱厚熜也是跟着怎么做。
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甚至兴献王薨逝两年当中,朱厚熜把王府事情都交给袁宗皋这些王府老臣处理,自己很少亲自处理王府事宜。因此王府老臣对于朱厚熜的看法,只是认为朱厚熜很聪明。
但登基这半年多时间,袁宗皋已经是看出来了。自家这个世子,并不是一个萧规曹随的皇帝,而是有一番大抱负的皇帝。目前朝臣,或者是更下面的大臣,都认为目前的“新政”是杨廷和一手推动的。
好像朱厚熜只是被杨廷和裹挟的一样。
可是袁宗皋明白,杨廷和推行“新政”,背后就是有朱厚熜的支持。如果没有朱厚熜的支持,这些“新政”怎么可能那么顺利的进行下去。
朱厚熜可是从通政使司那边,每天都接到大量弹劾杨廷和的奏章。但大部分朱厚熜都是留中,并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对于那些权贵的弹劾,朱厚熜也都是压下去。
要不是如此,“新政”哪里如此容易。
而且袁宗皋明白,朱厚熜要做的改革,远比杨廷和更加激烈。看看朱厚熜推动一半的庄田收税,以及重用当年在地方上清丈田地的桂萼,都让袁宗皋知道,朱厚熜有更多不一样的想法。
而且朱厚熜更厉害的是,有这么多想法,但却没有强硬的推行。都是跟着杨廷和的“新政”步伐走。这才是袁宗皋最佩服的。
如果是其他年轻的皇帝,心里有一大堆的想法,说不定就直接推行。
现在弄什么放开宗室政策,袁宗皋一下就明白,这是朱厚熜要对于宗藩下手。可是袁宗皋同时明白,宗藩是明朝最敏感的一个话题。历代皇帝都在限制宗藩,但又都是小心翼翼。
虽然袁宗皋对于朱厚熜的能力越来越信服,但也是担心自家“小世子”太着急。宗藩问题,比权贵、外戚、内官问题更敏感,更需要小心。
所以还是劝朱厚熜。
“袁尚书说的不错,朕也是同样的观点,宗室问题很复杂。此次放开宗室政策,是为了给那些下面的宗室多一个选择,而不是逼着他们选择。一切以自愿的原则。”
“皇上,有些宗室成员若一时冲动,选择不接受爵位。但之后要是后悔怎么办?”
放开宗室政策的奏章,大家都看了。
廷议,廷议,就是这些朝廷重臣一起讨论的会议。宗藩问题毕竟敏感,朝廷不敢随意的动手。所以关于宗藩问题,大家都很谨慎,就担心出现其他的问题。
有些宗室冲动之下,或者觉得自己离开宗室政策,可以更好的生活。所以不接受爵位。但宗室成员毕竟当“寄生虫”时间太长,真没有了朝廷的俸禄,他们要是养不活自己怎么办?到时候他们反悔了,想要爵位怎么办?
毕竟这些人是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