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以前,圣莫如舜,未曾听闻舜尊封亲父瞽叟。三代以后,贤莫如汉光武帝,也未曾听闻汉光武帝尊封亲父南顿君。望陛下取法二君。”
看到毛澄被驳斥的哑口无言,杨廷和站了出来。
实在是看不下去。
礼部尚书王瓒做了最足的准备,一句一句都打的毛澄步步后退,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应。王瓒说了那么多,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两个。一个是从明武宗的遗旨出发。
明武宗的遗旨写的很明确。
朱厚熜是“论序当立”,根据“皇明祖训”就是最为合法的继承人,从来没有说朱厚熜要给明孝宗当儿子。特别是明武宗,在满朝文武希望明武宗立嗣的情况之下,都没有选择过继一个。
等于是自己抛弃了这个方案。
所以朱厚熜为什么要给明孝宗当儿子。
另外一个是,表明朱厚熜登基,继承的是皇统,而不是要入继。朱厚熜作为兴王嫡长子,且是兴王独子,怎么可能过继给明孝宗。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包括从儒家宗法制度来说,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礼记”都有记载,长子不可为人后。更何况是嫡长子,还是独子,怎么都不可能过继。这在儒家伦理来说,都是很明确的事情。
就这么两个,已经是把杨廷和他们的主张驳斥干净。
因此杨廷和再次转移话题。
扯这些理论,已经是干不过人家王瓒。参加廷议的这些大臣,一个个也都是目瞪口呆。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支持杨廷和的观点,认为朱厚熜应该过继到明孝宗这里。只有这样明朝的皇统才能够稳定,皇统继承才有顺序。
但被王瓒说一顿之后,不少人都傻了。
因为王瓒这个礼部尚书,每一句说的都有道理。王瓒说的没有一个是强词夺理的,都是有根有据的,完全没有违背圣人之言。反而是毛澄这边总是转移话题,而不是正面和王瓒对峙。
弄得不少朝臣都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才好。
杨廷和也是如此。
历史上张璁上来,把杨廷和的主张狠狠地批了一顿,其实已经从理论上驳倒了杨廷和他们的主张。当时不在朝的杨一清、王阳明他们看到张璁的文章之后,都是感叹张璁说的实在是太有道理。
当时杨廷和是怎么说的,直接说了一句“书生焉知国体”。张璁一个新科进士,还是一个正在观政的进士,杨廷和直接鄙视了一番。根本没把他当一回事情。
虽然张璁每一句都打在了杨廷和这边的弱点当中,但张璁的级别太低。都算不上是一个官,只是一个正在观政的小小进士,和杨廷和这位内阁首辅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杨廷和是非常生气,一个新科进士竟然敢插手这样的大事情,所以直接把张璁赶到了南京。因为张璁的级别太低,不管说的有多么正确,都没有多少影响力。和杨廷和他们相比,地位差距太大。杨廷和可以反手就镇压张璁他们。
但王瓒不一样。
这可是礼部尚书,正儿八经管理大明朝礼仪的官。因此王瓒说出来的话,有权威性,还有足够的影响力。就算是杨廷和,对付皇帝喜欢的大九卿也没有多少办法。因此杨廷和只能是避开王瓒说的那些话,开始用明君来规劝朱厚熜。
让朱厚熜学习古代明君。
“内阁之议,违背礼仪,违背伦理,完全无稽之谈。若封兴王妃为皇叔母兴国大妃,则兴王府将会成为天子之臣。天下岂有天子臣母?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天子?内阁难道要兴王妃大礼参拜陛下不成?”
王瓒都已经豁出去了,直接喷了杨廷和。
朱厚熜可不是没有父母,虽然兴献王已经薨逝,但兴王妃可是活着。兴王妃是朱厚熜的亲母,但按照朝廷礼法,朱厚熜是天子,兴王妃只是亲王妃。
如果追封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那么兴王妃就是皇叔母兴国大妃。虽然尊封了一个皇字,一个大字,叫皇叔母兴国大妃,比一般的亲王妃地位高了很多。但不管怎么封,只要不是太后,那么都是皇帝的臣子。
这不就是典型的天子臣母。
杨廷和你们什么意思?
难道你们要让兴王妃入京之后,见到朱厚熜,要给朱厚熜磕头不成?如果按照大明礼仪,臣子面对皇帝就要大礼参拜。让亲生母亲给儿子磕头,这可是天打雷劈的事情。王瓒此话说的就非常明确,而且非常重。
你们什么意思?
朱厚熜在上面看着王瓒一个人战斗力爆表,说的内阁阁臣哑口无言,心里是非常满意。王瓒真的是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以礼部尚书的身份站出来,对于朱厚熜的支持力度惊人。
“岂能如此,岂可如此。”
朱厚熜在上面接话。
道:“让母妃以天子之礼拜我,以母拜子,乃天打雷劈之事,让朕情何以堪?此等荒唐之事,内阁竟然让朕接受,此欺朕幼冲乎?”
“啪——”
朱厚熜在上面直接就是拍桌子。
说的相当严重。
特别是朱厚熜说的那句“欺朕幼冲”,这是说内阁阁臣欺负朱厚熜年幼,是指责他们擅权。这在明朝是一个抄家灭族的大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