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举荐大理寺卿赵鉴大人。”
内阁和吏部举荐的人完全不一样。
吏部举荐礼部尚书掌翰林院的石珤,而内阁连续举荐的两个人,一个是南京兵部尚书乔宇,一个是大理寺卿赵鉴。这一下很多人都糊涂了。吏部尚书袁宗皋是朱厚熜从兴王府带来的绝对嫡系,内阁蒋冕和毛纪都是杨廷和的铁杆。所有人都明白,袁宗皋代表的是皇帝,蒋冕和毛纪代表的是内阁首辅杨廷和。
突如其来。
怎么突然之间就出现这种局面,很多大臣都想不明白。不过虽然想不明白,可是情况他们都看出来了。
“臣认为石尚书清廉刚正、名垂朝野,正适合掌督察院。”
兵部尚书王宪站出来支持袁宗皋。
内阁和六部。
关系很是微妙。六部是执掌全国行政的机构,是大明朝廷当中真正有权力的部门。而内阁权力增加之后,就想要拿到行政权力,这样就跟六部关系紧张。正德朝的时候内阁和六部关系更是不好。正德后期,当时的内阁和六部之间矛盾重重。当时内阁的领导人当然是内阁首辅杨廷和,而六部的领导人是担任过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的王琼。
杨廷和、王琼,都是大明朝难得一见的奇才。
但两个人关系非常不好,是正德朝的一对政敌。两个人互相攻讦,互相对对方出手。因为两个人都是正德皇帝的宠臣,所以两个人争斗,都不是直接冲着本人,而是对着对方的得力属下开刀。
王琼开刀,是对着杨廷和大将彭泽。杨廷和开刀,则是对着王琼的干将王守仁。
都成功了。
王琼把彭泽治罪,最后是削职为民,还顺带着清理了李昆和陈九畴。杨廷和则是抹掉了王守仁在宁王之乱的贡献。王守仁功绩很高,本该可以进京担任六部尚书。但杨廷和却把王守仁踹到了南京,让他在南京养老。王守仁岂能忍受这样的侮辱,所以根本就没去上任。
杨廷和和王琼的争斗,波及到的那些人都是人才。
王守仁不用说,是后世评价很高的人。而彭泽那也不是小人物,督抚地方的时候政绩非常好。不管是在巡抚辽东,还是后来巡抚河南、总督川陕,都平定了大量的叛乱势力。正是因为这样的战绩,彭泽才会迅速的成为督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太保,甚至还荫封一子为世袭锦衣卫百户。
这就是政治斗争。
杨廷和、王琼、王守仁、彭泽,以及波及到他们之间争斗的李昆、陈九畴,这些人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人物,都是施政能力很强的人物。但政治斗争开始之后,只有敌人,没有朋友。这还只是杨廷和和王琼之间的政治斗争,明朝后期的党争远比这个可怕。
杨廷和和王琼两个人在正德朝,斗争很激烈,不过整体来说都是谁也奈何不了谁。
可是正德皇帝突然驾崩,却给了杨廷和最好的机会。因为杨廷和是内阁首辅,得到了张太后的支持,暂时性的控制了皇权。杨廷和利用这个机会迅速掌握了大权。在确定皇帝人选的时候,几乎都是杨廷和一手确定。王琼不满意杨廷和的独断专行,和杨廷和对峙。
但没有用。
朱厚熜登基成为无可置疑的事情。这一下王琼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因为他曾经反对过朱厚熜登基,等于是反对新皇。杨廷和抓住了这个机会,几下之间就把王琼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吏部尚书关在了督察院,现在等待审判。
杨廷和的权势也达到了最高峰。
正德皇帝驾崩到朱厚熜登基,也不过短短四十来天时间。杨廷和利用这段时间,不仅掌握了朝廷大权,而且开始打击那些政敌,以及对于正德年间设立的很多乱七八糟机构都进行了清理。
杨廷和此时意气风发,终于可以大展拳脚。
说句不客气的话,干的还真不赖。清理了宦官、锦衣卫这些组织下面一大堆吃国家钱,却不干事情的机构。裁撤人数几天之内就超过万人,而且还在进行。
接着开始整顿财政。
后来朱厚熜登基了,杨廷和在朱厚熜继位诏书上,写了一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政治理念。朱厚熜既然是以这样的继位诏书登基,杨廷和当然是用这个作为自己施政合法性。
继续自己的政策。
可惜说白了,杨廷和这个仅仅是“狐假虎威”。杨廷和是靠着皇帝的名义,靠着明朝皇权暂时没有找到寄主的机会,才能够推行这些政策。之前是靠着正德皇帝的遗诏名义,现在是靠着嘉靖皇帝的继位诏书名义。
可是这些毕竟不是杨廷和的权力,是来自于皇权。
王琼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杨廷和的不少嫡系都被王琼踢走。王琼当时可是和正德皇帝身边的太监、宠臣关系非常好,相比起来杨廷和端着读书人的架子。结果是王琼利用吏部尚书的机会,狠狠的打击了杨廷和的人。因此在六部和杨廷和保持友好关系的官员不少,但真正杨廷和嫡系却是不多。最大的嫡系是毛澄这个礼部尚书,几乎是杨廷和说什么就听什么。
但不代表六部其他的尚书也是如此。
像兵部尚书王宪,本人就和杨廷和没有多少关系。王宪升官,是得到了王琼的提拔。也是接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