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月以来,甘启良从未松懈过,几乎是一丝不差地完成了余恪下达的任务。
余恪满意的点了点头,又跟着甘启良去了距离驻地一里外的橡胶厂视察。
橡胶厂的进度同样令他满意,已经开始按照他的要求制作橡胶了。
只是效率还不够高。
余恪细心了解过后,指点了一下几处可以提升效率的地方,便和甘启良回到新军驻地。
当天晚上,余恪连夜写出了一本如何制造各种橡胶制品的手册。
包括轮胎,皮管,手套,胶鞋,胶衣等。
第二天一早,余恪亲自来到橡胶厂勘察了一番后,将橡胶厂里的数百名员工重新分组。
现在的橡胶厂,还只是制造橡胶而已。
而橡胶只是原材料,卖不出去。
要想获取利润,只有将橡胶二次加工成各种橡胶制品才行。
大约一个星期后,第一批橡胶制品制作完成。
这第一批制品做的是自行车轮胎圈,余恪亲自测试了一番,质量勉强达到要求。
随后,余恪便发了一封电报给张之洞,告诉他已经做出了第一批橡胶制品。
半个月后,七八名商人便来到了莲花县,与余恪商谈合作。
而在这半个月期间,橡胶厂也再次制造出几批次的自行车轮胎圈,每一批次的质量都比上一批次更好。
余恪与这些商人几次讨价还价,最后将自行车轮胎圈定价三两白银一只。
第一单生意便卖出了六百只轮胎圈,进账一千八百两。
这个年代,一辆自行车的价格从五十两白银到八十两白银不等,大都是从西洋进口来的。
不过国内也已有几家商号可以仿制出自行车,只是质量相比西洋的自行车要差了不少。
最大的差距便在这轮胎上。
而余恪橡胶厂出产的自行车轮胎圈,刚好弥补了这一点。
国产的自行车价格定在五十两到六十两之间。
而余恪的轮胎仅仅三两一只,价格算很便宜了。
不过,轮胎圈毕竟是消耗品,用上几个月就会磨损,倒是不愁卖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