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梦想,我的梦想,不是你们这些黑子影评人能够抹灭的。”
“····”
熟悉的口吻,让很多喜欢看影评的人一看就认出来,这是出了名的史蒂夫·凯文的忠实簇拥者,知名影评人维克的作品。
虽然维克在影评人圈子里,早就已经臭名昭著了,但是其实在观众们的眼中,他还是一个很有份量的影评人的。
他的这篇影评,瞬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一时之间,将所在报社的报纸销量,又提高了几千份。
当然,这其实只是哈利·波特的局势,在报纸上的反馈。
具体情况,其实就是哈利·波特掀起了一股魔法的浪潮,让无数人主动开始关注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电影来。
得益于凯文之前所操作的无数宣传的反馈,哈利波特这部电影从演员,到剧情,其实早就成为了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及人物。
这种感觉,用最好理解的话来说,就像西游记第一次在电视上播放的时候感觉是一样的。
只不过西游记这个IP,比哈利·波特流传更广,知名度更高而已。
从一开始,观众们就对它充满了期待。
但是一开始,各种差评左右了他们的思想。
在这个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大多数人都被媒体左右着思想,舆论上对哈利·波特一致恶评,让他们也开始对哈利·波特产生了不好的想法。
而凯文培养的这一些影评人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评论不要形成一边倒的局面,从而让观众们不至于偏听偏信,而是自己走进电影院,来甄别电影的好坏。
在这些舆论大战的同时,无数家庭,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之下,纷纷走进了电影院,看起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电影。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题材也是占了便宜,真人魔幻片,主题是友情,这在圣诞档这个时间,加上电影院的排片。
简直是无数观众们唯一的选择。
同时,舆论的战争,其实也不全是坏事,它会将一些本来没有意愿的观众,也都吸引到电影院之中。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
次日票房同样出炉了。
各大媒体,纷纷开始就哈利·波特的票房消息开始报导,负面言论开始大幅度减少。
在美国,电影的票房高,同时只要不是那种欺骗观众进入电影院的电影,口碑还算正常,其实大众的容忍度还是很高的。
说的直白一点,票房高,就代表它肯定有可取之处,大众的眼睛某些时候还是明亮的。
同时,那种依靠营销,欺骗观众进入电影院的电影,往往也会受到反噬。
其中有一部名为女巫布莱尔的纪录片式电影,依靠着营销,足足斩获了一亿多美元的票房。
作为反噬,该片的两位导演,在好莱坞的导演之路算是就此断绝。
钱却也没赚到多少,大头都被电影公司赚去了。
事实也应该如此,依靠营销获得高额票房,其实本来就是电影公司的本事,导演还是要从电影本身的质量来说话。
【史蒂夫·凯文导演的又一部票房大卖的作品,依然记得哈利·波特这部小说,一年多以前畅销的模样,当它出现在小说市场的时候,震撼了美国出版市场,也震撼的了观众们,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中,卖出了上百万册的图书···】
这典型的就是晨曦公司的水军,通过回顾哈利·波特的出名之路,试图唤醒观众对于哈利·波特的记忆。
通过一年多,大几千万美元的营销费用,凯文成功的将哈利·波特变成了美国的一大经典IP。
同时,凯文也没停止对哈利·波特的营销。
一个能够一直存在于人们记忆之中的大IP,也是需要人维护的,时不时的在各种媒体上传播一下关于哈利·波特的剧情啊,卖点之类的。
让这个IP一直存在在群众的眼中,这就是晨曦电影公司的营销部门所要做的事情。
一个好的IP的存在,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然,其他的电影公司,不可能像史蒂夫·凯文这样自信。
因此,他们往往不敢在某一个IP上投入这么多。
只有史蒂夫·凯文,因此提前知道哈利·波特未来的成就,这才敢这么做,不计成本的投入,这才换来了如此回报。
【顶级的商业大片导演,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好导演,我眼中的史蒂夫·凯文······】
这是在贬低史蒂夫·凯文,抬高专门拍那些小众艺术类电影的导演,获取黑流量的影评人,以及媒体。
对于这些事情,凯文早就司空见惯了,就好像他前世创作小说的时候,读者有鼓励的,也有狂喷的,他也不喜欢删评,就当没看见,心理早就锻炼的无比强大了。
当然,也有心理脆弱的作者,和凯文吐槽,狂喷读者····
·····
在公司内,看着舆论的逆转,凯文的心情丝毫没有波动。
哈利·波特这种典型的商业化影片,其实是相对比较好复制的,它的成功也是可以预见的。
比较有难度,比较冒险的,反而是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