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霄霆等人此时决议要向南迂回,兜个圈子,依路程和行军速度算来,即使日夜兼程,也需至少十二日才能北宁郡,但此前他们所派出的信使却不必费此周章,是以不过五六日光景,已经抵达北宁郡的大将军叶瓒,就已经知道了秦王这一路人马的消息。
叶瓒是沙场宿将,自从当今焱朝天子起兵平定天下开始,就已经投身军中,数十年来行军作战经验丰富,得到秦王亲笔书信后,既是庆幸,又是惊怒交集。
庆幸的是皇子秦王与自己儿子叶珏没有战死沙场;惊的是敌军知道己军动向后反应如此迅速、打击如此有效;怒的自然是他也能看出此次秦王偏师之败另有蹊跷,内贼不除,又岂能抵御外敌?
虽说顾、叶、越三人并非国中柱石,所带领的兵马数量也并不多,与焱朝全军将士相比,不啻如一发比之千钧。但这一发所系,有些时候却是重逾千钧,倘若真被敌国大将在国境之内将皇帝亲子袭击了去,只怕受到影响的人,只怕远不止成千上万。
是以叶瓒获信当日,便连发三道加急文书,其一是上奏皇帝,说明战事变化与秦王所部之遭遇,为保万全,连秦王给自己的亲笔信也一并送去帝都;其二是遣使携书至车骑将军白威之处,询问西线战事端的,敌军又是到底如何能深入本国境内的;其三便是给秦王、叶珏等人回信,教他们从速赶来北宁与自己汇合,以防再生事端。
第三道文书姑且先不论,前两道文书在加急传递下,不过三五日便抵达了帝都和靖尘郡,一时之间,不管是高居朝堂的君臣之中,还是身在行伍的将帅之中,都激起了轩然**。
皇子领兵出击却竟然被敌方得知消息,大战之下方得侥幸突围,这等事情在焱朝立国十余年来还是第一次,况旁人也不是傻子,几个少年都能想到的事情,君臣将帅又岂能无知无觉?帝都朝堂之上,皇帝顾秉业只怕是竭尽全力才压下了自己心中的那一股火气,没有立即下旨惩处身在边疆的各位将帅,但他脾气再好,恐怕也就是到此为止,倘若再生变故,上至三公九卿,下到随从护卫,所要面对的结果就不是这般容易应付的了。
据说帝都在接到加急文书的当天,皇帝便下了旨意,火速封闭帝都十二门,严查参与军略筹划之人。而身在靖尘郡的车骑将军白威,据说更是十分恼怒,将麾下几乎所有将校骂了一个遍,更是将军中斥候严查了一番,毕竟上万敌军的动向自己居然毫不知晓,万一哪天敌军忽然朝他开刀,只怕他的大军在变生肘腋之下,伤亡远不止数百人。
秦王一行尚未抵达北宁郡,但无论帝都还是前线,竟都已经闹翻了天,太子顾霄清甚至上书请战,要亲自率领自己的东宫十二卫兵马北上,说什么也要将自己的兄弟救回来。若不是皇帝不许,百官又纷纷上奏说太子乃是国本,不可轻动,只怕焱朝此次对北戎的战事将会出现罕见的多位皇子同时亲自上阵的局面。
相比之下,顾霄霆、叶珏、越朗三人带着数百人马埋头赶路的日子就要简单得多,短短数日,甚至已经到了众人已经习惯于昼夜都在马上度,动辄策马起狂奔的地步。
以行军速度而言,一般的骑兵部队一日行七八十里便是足以应付大多数军事行动,但在顾霄霆等三人带领之下,这一支甫遭败绩的数百骑兵居然跑出了每日一百二十里的速度。
当然,凡人绝非铜浇铁铸,纵然是武功卓绝之人,连续不断的长途快速驱驰,自然也会有疲劳之感。
三人所率兵马之中当然也有些将士觉得这般赶路甚为辛苦,但顾霄霆是皇子、叶珏是大将军之子、越朗又每常以书生自称,这三人都不曾叫苦叫累,其他人也不好意思多说,只好每日咬紧牙关便了。
只是这般行军,究属难能,在全力奔驰数日之后,顾霄霆三人终于下令行军速度可放缓至每日八十里,这才给了其他人更多休息的机会。
其实就本心而言,无论是顾霄霆还是叶珏、越朗二人,都知道如此行军堪称疲于奔命,即便能够尽快到达目的地,这数百人中起码也得有一半会丧失一段时间的战斗力。而这种情形,无论是在行军之时,还是在用兵之时,都是应该力求避免的。
但是一来此次征战已经出现变数,能早一刻与叶瓒部汇合,便少一分危险,二来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此前顾霄霆所派出的联络之兵若在中途出现意外,两军联络不成,对于他们而言,就意味着会有更大的危险。当此之时,也只有尽快赶到北宁郡才是上策,至于将士们是否疲倦劳累,如今已经不是应该考虑的首要因素,毕竟与生死存亡这等大事比起来,任何的疲劳只怕都显得轻如鸿毛。
所幸一路上并不曾再有意外发生,虽然这般赶路,到底让几十个原有的伤病士卒先后掉队,但历时十一天以后,这一支已经人人盔歪甲斜的骑兵队伍,终于还是到达了胤州北宁郡治所城下。
顾霄霆等人安全到达北宁郡的消息传来之时,正在城中守卫的大将军叶瓒得到消息,虽然面上表情并无波动,但他内心之中,却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这次征伐结局成败先放在一边,身为这次战事的最高指挥者,居然被大批敌人不知不觉地突入边境,甚至深入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