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正悠然地饮着茶,快乐地说着趣事。
见超凡和紫云进来,姥姥满脸堆笑地问道:“你们这么快就找来了?”紫云本来很气,见姥姥这么一笑,气便消了一半,但还是忍不住抱怨,“你们的手机都丢了么?”三人你看我,我看你,纷纷摇头。“没丢?没丢干嘛不接电话,不回信息?”见紫云越说越急,超凡插话道:“其实,他们走之前,跟我打过招呼了。”紫云这才知道被人捉弄了,抬起腿,便要踢他,却被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到小儿女如是闹着,三位长辈更乐不可支了。
叶远斟了一盏茶,唤紫云道:“这茶,很是不错,你不想尝尝?”紫云便坐下来,端起茶盏,闻了闻茶香,再浅饮一口,搅动舌头,茶汤便在口腔晕染开来,“果然不错,这是正宗的松烟香!”茶人偶遇好茶,便如偶遇知己,喜悦难抑。叶远再斟一盏,递给超凡。超凡啜饮之后,也连连称赞,“好个正山小种!”
店主从外回来,手里提溜着一提茶,抬头便望见了这桌茶客。他把手中茶交给店员,便笑着朝叶远处走过来,“姥姥、叶老师、师娘,好久不见。这茶还适口吗?”叶远说:“好得很,我家俩孩子都夸好呢。紫云、超凡,这是羽之。”紫云惊道:“莫不是《吃茶去》的作者?”羽之笑着点头。
紫云打量起传说中的茶界大神,竟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称对方为“老师”。羽之笑了,摆摆手说着不敢当,转身去身后的书架,抽出一本书,递给紫云,示意她打开看看。
这书正是紫云的《行走茶山》。她一页页翻过去,被密密麻麻的手写旁批吸引住了,多为赞赏,偶有纠错。“羽之师兄,这——不会是——您写的吧?”能得他读,已是难得;如此精读,可谓三生有幸。羽之淡然一笑,“你的书很有意思,便忍不住一吐胸中感受,见笑了。这书送你,算见面礼吧。”紫云诚惶诚恐,又是一番感谢。
羽之,姓何,长子云十多岁,曾就读于京北一中,是叶远的得意门生,后考入北大中文系。大三那年,与同学游学武夷山,竟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天分极高,又肯吃苦,很快就在茶圏有了一席之地。因痴迷于茶,又对茶品极其苛刻,故有“茶疯子”之称。但这个“茶疯子”,一直惦记着叶老师。刚开始年年回校看他,与他在梧桐树下,共饮一盏茶,度过一段静静的时光。后来,叶远辞职,搬离学校,便断了联系。三年前,他们在武夷山重逢,惊喜于同走茶路,倍觉亲切。而这些,紫云并未听父亲提过,而对羽之的记忆,完全抹去了。
羽之笑道:“叶老师,紫云师妹怕要青出于蓝了。”叶远也很得意,“老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见你们一个个都出息了,我很骄傲,不乐何如?”羽之又看向超凡,“如此俊朗,可是超凡?”他的记忆里,超凡和紫云一样,只是小娃娃。今日乍一见,竟是如此风神人物,不觉自惭形秽起来。超凡笑着点头,并邀他去茶山客栈做客。羽之欣然应允。
然后,羽之就谈到了这款小种茶。这是他亲自去桐木关寻来的。当时走访了数家,一家家吃过去,竟没有一款合心意的。就在他几近绝望之际,转进一处人家。上了他家的青楼,吃到了这款茶。他当时就被迷住了,问主人这茶还有多少,有多少要多少。主人很高兴,把余下的五十斤,都卖给了他。“好茶难得,且吃且珍惜吧!”羽之感叹道。这一感叹,激起了几位爱茶人的共鸣。
离开茶社,紫云还想着那难得的茶香,问父亲是怎么认识羽之的。吴桐笑着说:“这个疑问,我可以解答。他是你爸爸的学生,以前来过咱家,还抱过你呢。那时候,你小哥哥还吃醋来着,硬是把人家赶了出去。”紫云竟全然忘却了这个典故,笑着问超凡:“这么小,都会吃醋了?”超凡道:“可不,若不是我赶得紧,谁知道他还要来几次?”叶远吴桐夫妇笑而不言,如果超凡知道,后来羽之还来过数次,不知会有怎样的心情。
紫云觉得好笑,“既然如此,你还邀请他去茶山客栈?就不怕他别有用心?”超凡笑道:“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我们之间,他是没有机会的。”紫云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却故意闹他,“刚才的茶,真的很香。都这会儿了,还满嘴的桂圆汤花果香”。听她提到香,超凡又想起梅下跌倒时,闻到了她身上的香气,清雅的梅香,混合着让人着迷的女儿香,便说了句:“确实很香。”
道边有家旅游用品店。超凡走进去,很快又走出来,怀里抱着一束蜡梅花。远远望去,紫云又惊喜又惋惜,“店里竟有蜡梅,可惜剪下之后,很快就凋零了。”超凡走近,把花给她,听桐姨转述了紫云的话,便微微一笑,“你仔细闻闻,可有花香?仔细看看,可是树上的花枝?”果然,没有花香,只是一束绢花。但如此逼真,紫云爱不释手。超凡提醒她,“你再看看,还有什么?”紫云找到了花束寄语,竟是“束梅赠佳人,春风解我意”。她暗暗读着,不觉又红了脸,偷瞄了一眼超凡,正巧碰到他炽热的眼神,便赶紧低了头。
吴桐捕捉到了一切,便打趣道:“叶老师,别看白雪茫茫,天还挺暖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