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5章(1/2) 2317字 18小时前 在北方战场打响的同时,位于江浙地区的南方战场也开始燃起了战火。 东海大区的海汉军分作水陆两路,一路在杭州、湖州集结后,沿太湖西岸北上进入常州府,直逼南京城所在的应天府。 水路则是从舟山港出发,沿长江溯流而上,目标同样是南京城。 目前大明在江浙地区的控制范围是以南京城为核心,但与其相邻的州府,只要是位于沿海地带,却大多已经落入海汉的掌控之中。 一旦再丢了南京,那么大明在江浙的影响力将会遭受极为严重的打击,而且极有可能会彻底失去对长江下游地区的控制。 杭州刺杀事件曝光后,大明也知道一旦海汉宣战,南京必定会成为海汉攻击的目标之一,已经下旨从凤阳、滁州、庐州等地调集兵马驰援南京,希望能以兵力优势吓阻海汉军。 这样的措施能不能阻止海汉军暂且不论,但各地部队开拔的动作是瞒不住的,这已经无可避免地在民间引发了巨大恐慌。 关于两国交战的各种传言,很快就在大明控制区内传播开了。虽然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几乎是各个阶层各种阵营的共识,那就是南京城所在的应天府必定会成为两国交锋的主战场。 而由此所造成的直接影响,便是应天府境内的民众开始提前逃难。而应天府境内开始出现难民潮之后,又迅速带动了周边州府形成连锁反应。 于是整个苏南地区在短短数日内就出现了群体恐慌,数以万计的民众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试图提前逃离即将变成战场的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难民的出逃方向并不只是大明腹地,有相当多的人选择了逃往海汉控制下的东海大区。 北上的海汉军,与南下的难民潮,同时在官道上相向而行。双方十分平和地擦肩而过,继续向着自己的目的地前进,真可谓是极为难得一见的场面。 西芒对眼前所见到的景象大为不解,在他看来,两国交兵,战区民众逃难是必然现象,但成千上万的难民直接逃向敌国,这未免有些太不合常理。 他将自己的疑问向石迪文提出,石迪文却让他去问一问这些逃难的民众,自行寻找问题的答案。 以西芒的汉语水平,这个建议倒是难不倒他。停下来询问了许多难民之后,他总算是对眼前的景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对普通民众而言,逃避战乱需要解决的头等问题,便是要去到一个相对安全,不会轻易被战火波及的地方。 最安全的方案,似乎是逃入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这种地方没有占领价值,成为战场的可能性极低,最不易被战火波及。但只要时间一长,吃住都会成为极大的问题。如非万不得已,一般人都不会选择这个方案。 另一种方案,是逃往后方腹地或是城防坚固的大城。但海汉此次起兵讨伐大明,世人皆知南京城很可能会变成战场,想安全最起码得逃到长江北岸。 但即便是那样做了,战火也有可能继续往北边蔓延,长江以北也并非绝对的安全区。 根据过往与海汉交手的经历,明军并没有什么亮眼的战绩,否则也不会被海汉吞噬了如此之多的领土。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明军在此次交战中的前景,一旦发生溃败,后方很可能就会在一夜之间变成前线。 第3245章(2/2) 2317字 18小时前 与其等到见势不妙又继续逃亡,倒不如从一开始就选择去到一个安全的所在。 而江浙能保持安宁,不被战火波及的地方,那自然当属海汉治下的东海大区了。 明眼人都知道,处于守势的明军,未必能守得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根本无力攻打海汉控制区。而海汉对于接收大明民众,一向都是非常宽容,也有非常完善的收容措施,不用担心会变成饿殍倒毙街头。 西芒认为难民的这种观念,很可能是受到了某些特定宣传手段的影响。这些传闻能够在大明民间广泛散播,是否有海汉的宣传机构在其中运作,那也难说得很。 但无论如何,显然是有成千上万的人已经选择了相信这样的说法,将海汉控制区作为了逃避战乱的目的地。 而这些难民去到东海大区之后,其中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当地得到一份生计,就此定居下来,然后逐渐演化为海汉的国民。可以说这场仗还没开打,海汉就已经收获了大量的人口。 西芒不禁想到,如果海汉在这场战争中取胜——这当然是极大概率会出现的状况,届时大明这边必定会有更多的人口主动迁去海汉控制区定居。 毕竟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相较于海汉所表现出的强大国力,又能有多少人会一直忠于一个垂垂老矣的迟暮帝国呢? 西芒看着官道上同时在北上和南下的军队与难民,这可不正是两国国力此消彼长的最好体现? 能够以观众的身份,亲眼见证一个帝国的逐渐落幕,这或许也算是一种特别的幸运。 “西芒大人,我们该走了。” 听到副官的提醒,西芒这才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