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朝鲜国内部可能存在的权力斗争,海汉情报部门也知之不多,只能猜测针对李凒的袭击未遂事件是与王位继承权相关。
朝鲜的三位王子在理论上都有继承王位的机会,而且每个人背后都有些支持者,但国王李倧早早便选定了世子李凒作为第一顺位的继承人。海汉认为培养并扶持李凒在未来执掌大权将会有助于今后维系与朝鲜国的外交关系,所以才不惜代价促成了李凒到三亚留学一事。
而如果平户藩的势力介入到朝鲜国内的权力之争,对海汉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而且他们之前的行动未能得手,很难说之后还会不会发动类似的袭击计划。
根据口供和证据所做的战后复盘来看,联军的这次行动虽然大获全胜,但因为没能真正拿下敌人的关键人物,实际所取得的效果并未达成理想的效果,仍然是给敌人留下了一线生机。
当然了,这倒也不是说平户藩很快就能卷土重来,当地所受到的破坏十分彻底,基本上完全掐断了平户藩的经济命脉,要想再攒出组建一支武装部队的经费可就难了。没了贸易港,就靠当地人种地打渔交的那点税赋,只怕再有十年八年都凑不够军费。
钱天敦在电文中指出,平户藩仅剩的快速敛财手段,大概就只有他们掌握的军工制造技术了。如果平户藩转型做专业军火商,或许会争取到一些外部支持。而光靠封锁平户与清国之间的海上通道是不够的,他们仍有可能将武器出售到大明等地,甚至日本国内的其他势力也有可能会成为其客户。
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平户藩的隐患依然存在,或许未来还得发动一次渡海作战。所以这次的“除根行动”,实际上未能达成斩草除根的效果。
钱天敦同时也提出了补救的建议,情报部门要设法向九州地区派遣情报人员,以长期监控平户藩的发展动向——过去海汉正是在这个环节上存在严重漏洞,所以才会给了十八芝余党在当地从容发展的空间。
当然了,如何进行对日情报工作,不是他们几个海外带兵的将领发发电报就能确定的措施,这种重要项目必须要上报到三亚,由执委会、国防部、安全部商讨实施方案,具体执行可能还需要更多的部门给予配合。
石迪文放下电文之后禁不住深深叹了一口气,他回到舟山的时候还一度很乐观地认为这次行动虽然没有能够彻底剿灭对手,但至少已经断绝了对手东山再起的可能。而来自北方的调查结果却认为行动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长远来看平户藩和十八芝余党依然还将会以隐患的形式存在下去。
“早知如此,就不该急着撤回来,该去把九州那边也好好筛上一遍才对!”
石迪文对这个并不理想的结果有些忿然,但实际上他内心也很清楚,海汉军这种极度依赖后勤的作战方式,并不适合在海外执行周期太长的作战任务。如果联军的行动要持续下去,乃至进一步扩大作战范围,那后勤保障的压力将会成倍增加。
但九州岛的面积和纵深都远非平户岛可比,如果深入九州追剿平户藩的残余势力,那就相当于是主动放弃了海汉军在海上机动力方面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是在自废武功。而且岛上的其他地方势力立场不明,如果平户藩劝动了其他势力一致对外抵抗海汉军的入侵,那也将会让海汉军在九州登陆后的行动举步维艰。
对海汉来说,这种战争一旦物资消耗和部队战损过大,那就算最后取得了战争胜利也不见得是一个划算的结果。
而当时联军止步于平户海峡选择收兵,一方面是指挥部认为已经消灭了平户藩的主要武装力量,将其实力削弱到历史最低程度,基本达成了作战目标;另一方面联军因为要从平户岛运走数千人,后勤保障其实已经撑不住了,难以提供足够的物资让联军在九州岛继续攻城掠地。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当时一致认为平户藩已经完了,哪怕放生了田川介,他也不可能在废墟上恢复平户港往日的辉煌。基于这样的认识,海汉军才果断停止了行动,选择带走当地所有人口并摧毁平户港。
石迪文虽然觉得十分遗憾,但也没有真对当时所作出的决定感到后悔。只是这样的结论报回三亚之后,恐怕会让执委会的大佬们感到失望了。
在给大同江基地的复电中,石迪文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目前的负面结论都只是基于有限的信息所作出的推测而已,并没有任何实际证据能够证明平户藩有能力在三五年之内翻身。所以虽然理论上平户藩仍是一大隐患,但实际上能给海汉造成的威胁已经相当有限,没有必要对此过于紧张或者反应过度。
同时石迪文也指出,平户藩的残留势力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见得都是负面,至少它的存在让包括东海舰队在内的北方海军部队能够名正言顺地处于战备状态,不管是扩大编制还是更换新装备,都有了更为充分的理由。
不过关于这一点,石迪文提得比较隐晦,他相信即便钱天敦没品出其中的味道,身为海军司令的王汤姆肯定是能看明白的。
挟寇自重这种做法,对驻守海外的将领们来说肯定是大忌,但如果周边区域没有了能够对海汉产生威胁的敌人存在,执委会对于海外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