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唐第一暴君> 第948章 歙州之行(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48章 歙州之行(一)(1 / 2)

“那陶长史认为朝廷军队此来何意?”徐玠撇嘴道。

陶敬昭直接摇头,“我也不知,看禁军主要去了婺源县,可能是去那边有什么事吧。”

“婺源那破地方有什么值得禁军前去的?”徐玠有些不解。

“刺史这是在担心什么?听闻逆贼徐温已死,其亲眷和亲信都被押送到洛阳,莫非刺史担心此事?”一旁的徐章暗讽道。

徐玠跟陶家有些矛盾,主要还是在利益上。

徐玠此人有些贪婪,所以担任刺史一来,搜刮了不少财富。而陶家把歙州视为自己的地方,面对徐玠的搜刮自然看不惯,一来二往矛盾就有了。

当然,因为陶雅病逝后,陶家地位下降,在徐温掌权的时候,也不敢过分得罪徐温任命的刺史。有矛盾,但没到撕破脸的地步。

徐玠听闻有些不高兴,看了一眼陶敬昭和徐章,有些激动,当即反讽道,“本官如今已经归顺朝廷,岂会担心这些?说起来朝廷要削藩,你们掌握着歙州兵权,不如想想朝廷会怎么处置你们。”

听到这话,陶敬昭心下一沉,对此他也有些担心,但表面上却没有表现,淡淡回道,“刺史说笑了,下官等人都

是唐臣,若朝廷下令交出兵权,下官自然会交出。

不过那得是布政使衙门或者淮南道行军司马下令,徐刺史你说了可不算。”

陶敬昭自然不会怕徐玠的威胁,说起来,徐玠还更怕他们去捅破对方跟徐温的关系。

众人的商议自然是不欢而散,离开刺史府,徐章看向陶敬昭,“陶长史,你怎么看朝廷禁军来歙州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还是为了吴越。”

陶敬昭听闻直摇头,“不像是。我倒是觉得他们是来找人或者东东西的,除了在城外驻扎的那千余禁军骑兵,剩下的都去了婺源,好像并不想跟我们有过多接触。”

徐章听闻有些疑惑,“婺源有什么值得禁军去找的?”

“谁知道呢?好好配合吧,你我二日午后去拜访城外的那支禁军骑兵如何?如今朝廷占领江淮,我们也需要跟朝廷打好关系,谁知道将来朝廷会不会改变歙州的格局。”陶敬昭提议道。

徐章听闻当即点头,“陶长史安排就是,徐某一定遵从。”

陶敬昭点了点头,回头看了看刺史府,又悄悄打量着旁边的徐章,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在陶敬昭这边准备去拜访城外禁军的时

候,徐玠也猜到禁军此来是来找什么,想到自己如今的处境,他当即带着人以巡视的名义离开歙州城,直接奔着婺源而去。

询问城外禁军有何用,不如亲自去看看那些朝廷来人到底想干什么。

……

歙州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徽州,不过此时并不是多出名。歙州改名为徽州是因为宋朝的方腊起义,而徽州真正闻名还是得是明清。

此时,连徽商都没出现。

歙州此时出名的不过是祁门茶市以及歙州墨,但后者还未真正全国闻名,但也是南方有名的制墨之地。

婺源考川村位于婺源县城以北不远处的山谷中,是一个有着一百多户村民的村庄。村子不大,村民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种庄稼和制墨,这也是婺源县很多村庄的常态。

此时歙州砚比较出名,远销南方数十个州。

所以考川村不少百姓也在闲暇时制作歙州砚用于改善生活。

在多年前,考川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子,但最近一些年因为村民生活好了后,在村中大户便集资修建了私塾,供村里的孩童读书。

所以近十年,考川村的读书氛围还是不错的。

氛围是不错,可也得看天赋。

但让教书先生很满意的是,这几十个孩童中,还有几个聪慧点的,最聪慧的莫过于13岁的胡昌翼。

“昌翼,你回去多看看《易经》,明日我会抽问你,看你学的如何。”临近放学,一名五十多岁的教书先生对着一个俊秀的少年说道。

这个少年今年十三月,却长得风姿秀逸,明显有着旁人不一样的气质。若不是少年的家境一般,教书先生都怀疑这名少年郎会是出身大家族的子弟,因为那气质跟贫苦家庭出身的孩童完全不同。

龙生龙,凤生凤,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少年正在收拾书籍,听闻先生开口当即点头,“先生放心,学生回去一定认真看《易经》。”

教书先生点了点头,“好好读书,这些学生里,我最看好你,进士太难,但以你的聪慧,明经应该有望。”

少年胡昌翼听闻有些向往,“先生,我真的可以考中明经吗?”

教书先生有些拿不准,但看到这个孩子一脸骐骥地看着自己,只能硬着头皮点头,“那是自然,明经还是很简单的。”

明经的简单是相对于进士,但在这个年代,书籍昂贵的情况下,读书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

奢望。

胡昌翼跟先生告别后,就跟着几个伙伴回家。

私塾位于考川村旁边的一个山坡上,地理位置很好。考川村也叫胡村,因为这个村子的人基本都姓胡。

不仅如此,整个婺源,姓胡的很多,有‘十胡九汪’的说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