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直被处死、王镕下葬,在太原城并没能宣起多大的波澜,即便是李蔼调任鸿胪寺卿少卿,也都是小事。
鸿胪寺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如今朝廷需接待的外宾只有甘州回鹘和后百济。
幽州一战后,吐谷浑和西奚都不再保持较大的独立性。特别是西奚首领李绍威调任檀州都督府都督后,麾下的西奚部落勇士大多分散于安东都护府各州,虽然居住地相较集中,但不再像之前那么独立。
要不是幽州处于契丹和大唐的交界处,朝廷或许都开始大规模戍边,进而稀释边关地区游牧民族的比例。
幽州这边没开始,但大同这边已经开始行动。
按照朝廷制定的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每年需要向大同节度使下辖四州移民五千户百姓,主要的人口输出地就是河东道、镇南都督府和河北道。
考虑到三地的人口诧异不小,最终以五三二的比例摊牌。即河东道两千五百户、镇南都督府一千五百户、河北道一千户。
其实安北都护府的人口更加稀少,但考虑到安北都护府无险可守,若真的契丹大举入侵,没有稳定的戍边环境。
大同节度使不同,作为山后八州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阻挡契丹大军南下的重要屏障,且境内多山,地势险峻,适合屯兵防守。
若真的能坚持五年的移民戍边,大同节度使境内的人口可以进一步增加,不仅能为大同节度使提供足够的兵员,也能加强朝廷对这些地方的控制。
至于戍边的百姓,主要以土地吸引为主,若达不到数量要求,也有强制性的措施。
例如河东道每年需移民两千五百户,其实平摊到一府、九州之地,每个州府平均只有两百五十户,并不难
。
什么叫一户?
一对成年夫妇就算一户,朝廷并没有要求这一户必须是五六人、七八人那种。
回到正题,因为吐谷浑和西奚不再保持较大的独立性,所以鸿胪寺每年需要接待的外宾就那几个,其实就是一个闲散衙门。
一个闲散衙门的少卿,吸引不了多少人的注意,最多是饭后谈资,说完就遗忘掉的那种。
最近朝堂上,议论最多的还是关于圣上对禁军的改革和安金全、符存审之间的矛盾。
对禁军的改革,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过安金全和符存审之间的矛盾倒是让人津津乐道。
这二人的矛盾源自符英入宫。
谁都知道安金全和李嗣源的关系不一般,而且作为朝中为数不多的沙陀官员,二人自然是天然的盟友。
安金全一直都建议立李贞仪为皇后,但圣上一直没有同意。
如今符家参与后位之争,初入后宫的符英就成了淑妃李贞仪最大的威胁,从宫内到宫外,沙陀一系便对符家集火。
最明显的就是从符存审接任卫尉寺卿以来,御史台针对入仕的符家父子三人的弹劾隔几天就有一件。
今天是卫尉寺下的武库署守备松懈,明天是符彦饶带着琼王出入青楼场所,后天又成为符彦超在镇州弄出民怨。
虽说御史台并不是安金全一手遮天,但其毕竟是御史大夫,掌管御史台,麾下还是有不少亲信,所以隔几天就有侍御史或者观察使弹劾符家父子。
这些弹劾倒也不都是无中生有,起码符彦饶就因为带琼王出入青楼场所而被问责,虽未免去琼王府典军一职,但也被罚了几个月的俸禄。
本来开始只是沙陀李氏和符家的矛盾,但随着符彦饶被责罚,就把琼王也牵扯进来了。
其实这已经有了党争的苗头,起源于后位争夺,进而两家开始发生争执。因为符英一事惹圣上不喜,符存审在这事上保持着基本的克制,在符李之争上,暂时是沙陀李氏占据优势。
若沙陀李氏一直保持强势,对于这种争斗,李柷其实不太想管。可随着琼王被拉下水,李柷就不是很高兴了,这就越过了他的底线。
党争党争,若是一方强大,另一方弱小,也争不起来。可琼王被迫站在符氏这边,就让这天平一下出现了平衡,这就意味着会发生更大的争斗。
说实话,李柷对此事并未上心,专心忙着改革禁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如今禁军增多,如何确保禁军的忠心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最终,有人提出设立监军制度。
监军在大唐的军中并不陌生,都是在作战时临时选人充任,在大唐主要以宦官为主。最近几十年的各藩镇都有监军,早年张承业就是河东节度使的监军,张居翰是幽州节度使的监军。
监军制度褒贬不一,遇到张承业这种识大体、又有能力的监军着实少见,更多的监军都是草包,不懂战事那种。
重设监军虽然不是张承业提出,但他对于设立监军并不反对,而且认为应以宦官为监军。而他这个态度就引起了郭崇韬的不满,后者认为宦官不懂作战,充任监军会影响作战。
“陛下,老奴以为重设监军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禁军对陛下的忠心,若以文臣武将担任,忠心难以确保,若以宦官充任,能确保对陛下的忠心。”张承业深知圣上最看重的是忠心。
这也是,若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