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唐第一暴君> 第171章 云州剿匪(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1章 云州剿匪(七)(2 / 3)

为主不同,左右龙武军和左羽林军的身上的军装是黄色的,盔甲是银色的,披风和头缨是红色的。

太原的援军抵达朔州的消息很快就通过溃兵传回了吐谷浑部,作为吐谷浑部新任的年轻首领白承福,则是连忙带着人来朔州城求见。

他是上一任吐谷浑首领的儿子,但在几月之前,上一任首领病重,不久后去世,白承福便继任了首领之职。正好这个时候云州境内出现大规模匪乱,那些有野心的人,就建议趁机跟沙陀人决裂,但白承福反对。

但他又不想因为此事而让部落四分裂,心里可能也有些其他想法,便默认了激进之人的行动。

可谁想到太原那边的援军很快就到了,而且还把数千吐谷浑骑兵杀得大败,白承福就犹豫了,思考了一晚上,还是决定主动来朔州城,表明自己跟那些围困朔州城的人不是一伙的。

白承福是钦定的下一任朔州刺史,孟知祥和郭崇韬都认为不应该在此时为难白承福,以免局势进一步恶化。所以李存进就没有刁难白承福,而是让其协助朝廷大军平定境内的匪乱。

李存进虽然不如孟知祥和郭崇韬那么有智谋,也知道软硬兼施。他可以饶过白承福,但对方必须拿出投名状,让其亲手镇压叛乱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白承福也知道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可现在沙陀人势大,他不敢反抗,所以只能选择老老实实地合作。相比于那无所谓的名声,保住自己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

在白承福率领吐谷浑各部的协助下,朔州境内的乱局几天内就被平定,只剩下小猫三两只在四处游荡。

为了防备朔州吐谷浑各部再次生乱,李存进几人商议后,便让孟知祥留下两千州兵驻扎在朔州,稳定局势。而李存进则

是带着四千右羽林军骑兵前去振武增援,孟知祥、刘明带着三千龙武军、两千河东州兵和一千右羽林军骑兵去增援云州。

相比于云州这边,振武境内属于草原,步兵若是前往,比较不方便,李存进率领四千右羽林军骑兵增援,加上李嗣本本身的军队,足以剿灭境内的闹事的部落。

别看这些闹事的部落有契丹人在背后煽风点火,但此时耶律阿保机没空亲自出兵代北。虽说契丹同时跟太原朝廷和朱温的梁朝结盟,但并没有直接跟太原朝廷发生冲突,契丹即便是有野心,暂时也只是在背后搞点小动作。

当然契丹没有直接出兵的原因是因为此时契丹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大。去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大汗后,平定黑车子室韦,但今年这个大部落又反抗契丹。

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即便是奚族,也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真心臣服契丹,只要契丹的大军一走,便立马叛乱。

除了黑车子室韦和奚族外,契丹的敌人还有靺鞨、渤海国等,暂时还没有能力大举介入中原的战事。

没有契丹人的直接支持,代北的那些部落和马匪,就只是一片散沙,只要以雷霆之势平定,根本翻不起大浪来。

就在代北这边在如火如荼的剿匪时,关中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在天佑五年(公元908年)五月,梁军在招讨使刘鄩的率领下,于五月上旬攻破了潼关。

虽说早些年函谷关才是关中之地的门户,但最近几百年,函谷关的重要性大幅降低,转而是潼关更为重要。而且潼关是关中的最后一道门户,若是丢失,敌军便可长驱直入,杀入关中。

刘知俊也知道这里的重要性,派了两万精锐部队防守,但没想到没坚持两月,就被刘鄩攻破。

潼关告破,刘知俊就知道自己要完蛋了。

刘鄩率领八万梁军杀入关中,那些忠于梁朝的将领肯定会倒戈,想要守住关中根本不可能。盘踞长安固守?别搞错,此时的长安城人口稀少,城墙破败不堪,根本没有盛唐时期长安的雄伟气势,只是一个破败不堪的大城而已。

坚守长安城,还不如坚守同州城靠谱。不过同州城,刘知俊也不想坚守,因为守下去也是死路一条。

所以在得知潼关失守后,刘知俊就在准备后路了。既然已经选择投靠

太原朝廷,他便带着军队向北撤退到保大军节度使境内,然后派人去太原,希望朝廷能接纳他。

在这之前,他虽然被封为郡王和数镇节度使,但那不过是朝廷开的空头支票,他也不是真的投靠太原朝廷。

但此时不同,刘鄩带着大军浩浩荡荡杀来,同州等地肯定守不住了。当今之计,只能投靠太原朝廷,若是后者不同意,他才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李柷也知道刘知俊是有些本事的,但此人在历史上并不是多忠心的人,他也不想太相信对方。刘知俊先是时溥的手下,然后转头朱温,后面又投靠昔日的敌人李茂贞,后面被猜忌后转投王建,这都是四姓家奴了,可比吕布还没节操。

不仅是李柷不相信刘知俊,李存勖也不相信,两人一合计,便封刘知俊为保大军节度使,就驻扎在保大军。同时,丁会率领军队南下增援刘知俊,不求夺回关中,只要守住保大军这一镇,对于朝廷来说都是好消息。

到时候刘知俊为了活命,就会死心塌地投靠朝廷,而且还可以作为朝廷在关中跟朱温之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