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也为他以及他的亲卫队亲手缝制了四十套布面甲。
那种并没有压入棉片,最外面那层是粗糙耐用的麻布,里面贴身的那层则是棉布的布面甲。
里面衬着铁片,铁片同样是他的铁匠精心为他们打制的,这几个月龙十三也没闲着,在他的建议下,工匠们学会了将第一道矿水淋在熟铁上面的淋钢法冶炼之技。
此时的大明,已经在江苏一带出现了最高等级的“淋钢法”之技,不过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而是作为江苏本地的“秘技”秘而不宣,传子不传女。
当然了,江苏的人显然也不是洞悉了里面的道理,而是在千百次冶炼中偶然得之。
不过来自后世的龙十三却知晓端地。由于此时大量利用木柴冶炼铁矿石,于是第一炉炉水含碳量就极高,而经过锻打后的铁料(熟铁)含碳量却很低,两相混合后能得到含碳量适中,既有硬度,又有韧度的上等钢料。
龙十三比苏州匠人还多懂一点,那就是,添加多一些炉水,就会得到硬度更大的铁料,少一些,则会得到坚韧度好一些的铁料。
对于甲片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若是硬度太高,在受到兵器、铅弹猛烈撞击时则易碎,若是太软,又会因为变形间接给人体造成伤害。
又轻又薄,这就是龙十三这四十套布面甲的唯一特征。
这样的甲胄,是容易一次性穿上的长袍制式,总重却才二十五斤!
当然了,在肩胛处、手腕处则是用整块甲片缀成的。
这样的甲胄,才是春夏季节最实用的,否则无论是穿上鱼鳞甲还是棉甲,既沉重无比(动辄达四十斤),又厚重无比,能坚持半个小时作战就相当了不起了。
当然了,若是在冬季,棉甲还是最好的选择。
清一色的宽檐铁盔,与之前的相比,里面加设了护面甲,其与顿项连在一起,而顿项是用铜扣扣在一起的(已经接近大清后期衣甲水平)。
人手一杆骑铳、一杆骑枪、三根标枪、一把骑刀、一套弓箭,这些东西夯不啷加起来又是二十五斤。
也就是说,龙十三的亲卫最少负重五十斤!
这样的情形对于战马的要求就很高了,自然要选择身材健壮、高大一些的,幸亏山西、陕西一带出产河套马,比蒙古马普遍高大一些,完全能满足龙十三的要求。
这就是徐勇见到的“贼寇”侦骑,对了龙十三对自己的侦查骑兵称呼的就是“侦骑”,而不是那莫名其妙的夜不收。
他与贺勇加起来有五十骑,有他们这五十骑在,流贼的侦骑是没有办法进入涧水上游去探查岳阳县城周围的虚实的。
作为明军的夜不收,自然不会像龙十三那样想的周到,要不是外挂的、穿戴繁复的札甲,就是在春夏季节燥热无比的棉甲。
幸亏眼下已经是秋季,就算穿上棉甲也还凑合。
眼下包括徐勇、贺勇在内都是清一色札甲,那种长方形铁片用牛筋缀连起来的札甲。
一见到这支队伍,徐勇的眼神不仅凝固了。
他见到了一面大旗!
一面上面书写着“龙”字的大旗!
话说自从成为流贼的大当家后,龙十三也为自己制作了一面大旗。
这面大旗长约两米,宽约一米,旌齿是黑色的,旗帜底色是大红,里面有一条张牙舞爪的金龙!
这样的旗帜若是放在大明,那显然是“大不敬”,或者“居心不良”,但既然是造反的流贼,那就管不了那许多了。
此时的流贼,诨号带龙的也不止龙十三一个,但在大旗上绣上金龙的则是唯此一家,别无分店。
龙十三看了看左右,笑道:“你等怕不怕?”
汉人李仲、蒙古人龙小驹都大声喊道:“怕个球!”
于是,“怕个球”顿时响成一片。
“哒哒哒......”
龙十三带着亲卫队冲了上来,这是他亲手训练的骑兵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故此,不光是训练有素那么简单。
“距敌五十步,抛射!”
“咻”
然后迅速将被骑弓收回囊中。
“距敌三十步,火铳射击!”
“砰......”
此时,龙十三已经看到对面有一部分官军已经将手里的三眼铳举了起来,并能看到三眼铳上面的火花。
不过,还是己方率先发射了。
“十步,标枪!”
到了此时,徐勇、贺勇的队伍已经有些稀疏了。
三十杆标枪从天而降后,他们的队伍就很稀疏了。
此时,龙十三迅速将背在身后的马槊取了出来,李仲等人则是一手骑枪、一手标枪!
“咣当!”
“啊!”
“杀!”
“你这厮!”
“嘶......”
一时,战场上响起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几个呼吸间,龙十三、李仲、龙小驹三人已经“透”过了敌人夜不收!
他见到徐勇、贺勇的赋值,这两人的武力值、统帅值都不错,显然是一名将领。
龙十三举起了自己的一石力大弓!
“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