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被尹露露治得服服帖帖的。
每天一早见到,问候是必须的——这是出于小弟对大姐头的尊敬。
等问候完了,李治这才又开口,显得不是那么迫切问了起来:“尹娘子,正阳公是否应了小子的请求?”
“兄长他答应了。”尹露露开口说道。
李治松了口气,身子摇摇晃晃,一下就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他昨天担心了一晚上,就是生怕正阳公不会答应自己的请求。
“不过——”尹露露卖了个关系,拉长了音调。
李治心一紧,又忙站了起来。
尹露露微微一笑,接着说道:“兄长说了,只会给你写两次举荐信,明年一次、三年后又一次。”
“如果你得不到满意的成绩,兄长就不会再给你写举荐了。”
说着,尹露露顿了一下,皱起眉头:“不过那时候,你也差不多快要及冠了吧,兄长写不写举荐信都无所谓的了。”
哪能无所谓!
李治一听,脸色严肃起来。
尹煊的潜台词他也听懂了,自己只有两次机会——而且这个满意的成绩,怕也不是自己满意的程度,而是要到正阳公满意的程度。
让正阳公满意?
不说状元,至少得前三甲吧。
李治深吸了一口气,又朝着尹露露作揖:“还劳烦尹娘子帮我同正阳公致谢,学生要准备科举,不好亲自登门拜访。”
“等学生拿到满意的名次,再亲自上门,谢过正阳公。”
尹露露把李治这一连串的话给记了下来,伸手招呼着李治坐下,有些好奇地探过脑袋去:“你和兄长究竟谋划了什么事?”
她现在反应了过来。
能让自己兄长、还有自己小弟李治如此严肃的事,绝对不是区区一封举荐信的事。
他们俩似乎很有默契地达成了什么约定,明明自己当了传声筒,可…竟不知道他们约定好了什么。
李治有些为难,他迟疑了一会,摇头说道:“非是我不愿意同尹娘子说,只是…这种事不太好说。”
“你要是想知道,可以去问问正阳公。”
尹露露撇了撇嘴,要是自己哥哥愿意告诉自己,至于…他们俩打哑谜似的,让自己传这种话。
不过她也没探究,反正等到科举结束后,一切都会有个结果的。
李治和尹露露开始专心准备起了科举。
这让学塾的先生们很是欣慰——不是因为自己学塾最聪明的这两个学生,将要替自家学塾再打响名声。
而是尹露露终于不再带着她的那些虾兵蟹将去闹事了。
心脏终于可以平稳地在胸腔里跳动,而不是再提心吊胆地担心着事主找上门来。
科举虽是明年的事。
但今年刚刚过半,整个长安城就笼罩在了科举的氛围之中——这条路实在是太卷了,带头的还是异邦的读书人。
他们也不算久居长安,但读书、识字的本事,肯定是不如长安读书人的,他们的要求也不高,只是奢求自己能上榜,哪怕只是挂在榜单末位的位置上。
为了能入唐籍,他们极其的刻苦。
长安的读书人们一见异邦的读书人都这么刻苦了,一个个也都发奋读书了起来。
能不能中举那各看本事,他们主要是不想被异邦读书人踩在脚下。
要是哪个异国读书人能上榜,刚好又有人是这个异国读书人后面的几名,那这些读书人可都是要被狠狠嗤笑的。
谁都不想被人当作笑话。
同福学社的读书人们是最为刻苦用心的,上一次的科举,同福学社没能胜过世家门阀,这让他们觉得有些耻辱。
所以这一次,他们决意要压过世家门阀。
魏征他们打麻将的声音都变小了很多,李渊这个小老头也不再吵吵嚷嚷的,生怕干扰到这些读书人。
但对李世民而言,这种事多少让他有些头疼。
参与科举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离科举还有近乎一年的时间,但到府衙报名的人就已经破千了,按照这个速率下去,可能就会有近万人报名。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大唐现在正是缺人才的时候——高句丽、新罗、百济那边还有一定的官位空缺,前几次科举攒下来的人才都吃完了。
更不要说,后续还要吞食安西、西突厥等地……
要不是官员实在不够用,今年李世民就要把安西给拿下来了。
他头疼的是未来更久远的事。
李世民是一个很有眼光人,他很清楚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可能都是大唐疆域急需扩张的年代。
大唐的国土,将会胜过强汉,将会到一个前无古人、可能后也无来者的程度。
那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就真的会成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现在来说,人才自然是越多越好。
可等到大唐疆域停止扩展了呢?
现在公学开办,往后读书识字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参加科举的人也只会越来越多,也许等到十年后就会有十万人参加科举。
但官位缺口就那么些个。
等到大唐的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