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山地合成营到北宋> 第342章 丰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2章 丰收(1 / 2)

农历七月是收获的季节,大宋皇帝赵桓带着一群大臣,乘着四辆四轮马车徜徉在原本属于他的皇庄里,现在租给海汉人了,海汉人在田间都修了机耕道,四轮马车行驶在机耕道上,一点也不显得狭窄。

从车窗里望去,一望无际的金黄,微风拂过,一片金色的穗浪,丰收在望啊!

水稻已经到了开镰收割的时候,农人们却抄着手站在机耕道上,看着一辆辆高大的铁牛,正准备驶下干涸的稻田,那是海汉人的收割机。

错过了冬小麦的播种季节,海汉人只能播种水稻、玉米、棉花、土豆。

棉花在农历六月的时候已经采摘了,本来是要用棉花采摘机采摘的,但是,张达文考虑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走了,是需要人工采摘的,不如趁机培养一批熟练的采棉工。

蓬松松的棉花拈在手上,那感觉比搂着媳妇还柔软舒服,采棉工听海汉人说,今年棉花长得好,是个丰收年。

棉花和棉籽分离后,棉籽作为种子由农业科技研究所储存。

棉花则运进了中州工业区的棉纺厂,棉纺厂由棉纱厂和织布厂组成,棉纺机械设备由基地机械厂设计制造,现在已经调试到位了;

棉纺女工已经招募完成,金军南下遭难的女人一部分做了棉纺女工,厢军一部分家属也做了棉纺女工,高丽女人也将送过来进入棉纺厂做女工。

今天开始水稻收割,农研所对大宋朝廷、幽州、辽阳府、会宁府等解放区发出了邀请,现场观摩收割机收割水稻,这其实就是一场良种推广会。

王建军和农研所的技术员们在机耕道上接待了赵桓等人,每个人发了一顶崭新的草帽,上面印了一行字:高产水稻首次开镰纪念。

王建军和赵佶见礼寒暄已毕,便对张达文说道:“达文,可以开始了!”

张达文闻言,拿出对讲机说道:“同志们,高产水稻开镰啦!”

十几辆联合收割机发出轰鸣,从机耕道上驶下稻田,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水稻在收割机面前非常驯服地进入进料口,稻草在被薅光稻穗后,被整齐地抛在收割机一边,而稻穗被鼓风机吹扬后变成了稻谷,在收割机里就被装进了苧麻编制的口袋里,被抛出来时已经封口完毕。

赵桓君臣和解放区官员以及看热闹的农人,看的目瞪口呆,这就是联合收割机?

一台这样的机器能顶一千个农夫,一会儿功夫一块二十亩左右的水稻田,就被收割机处理干净了,收割机经过的稻田,稻茬整整齐齐,稻草也整整齐齐,分装好稻谷的麻布口袋也整整齐齐。

王建军看着这群土包子,说道:“这就是科技的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技的基石,发展教育不仅是为了吟诗填词写文章。”

“王主任所言极是!”赵佶抱拳拱手道。

“今天大开眼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王主任学会操作收割机需要多久?”梅执礼好奇的问道。

“呵呵,不是这样的,没有学过物理机械是学不会的,基本原理都不懂,怎么学习?”张达文怼了回去,我拷,想偷师啊?

“原来如此!受教了!”梅执礼拱手表示感谢道。

一个多小时后,在农研所的烘干车间里,装稻谷的麻袋在烘干机进料口被刀头自动切开,稻谷进入烘干机,麻袋被分流到一个铁框里,十多分钟后,稻谷从出料口出来,又被麻袋自动封装了起来。

每袋50公斤,二十亩稻田的总产量是362袋,合大宋石307石,亩产15石4斗。

大宋君臣围和解放区官员在一起,农夫们在门外翘首以待,要见证高产水稻的亩产量到底有多少?

现在数据出来,亩产15石4斗,这还是在没有施加化肥的情况下的亩产量。

大宋君臣异口同声地惊叫,“多少石?15石4斗?”

“没有搞错吧?”

“你们自己可以数嘛,这个麻袋一袋50公斤合大宋100斤,一共362袋,这里是20亩稻田的产量,烘干以后的产量,没有水分的。”张大文瞥了一眼土包子们,说道。

吕好问拆开麻袋口子上的麻线,用手捧起一捧稻谷,搓了搓,又拈起几粒稻谷,一粒一粒用门牙咬过,被门牙切断的稻谷确实干透了。

“天佑大宋啊,百姓有福了!”赵桓在旁边看见吕好问肯定地点头,急忙双手合十,大声说道。

“是啊!百姓有福了!”众大臣纷纷附和道。

“不是天佑大宋,是科技保佑大宋!”一个农技员不屑地反怼道。

“是的是的!科技保佑大宋!”赵佶赶紧改口道。

“王主任,请问这个超级水稻,你能给朝廷多少?”吕好问代表君臣问出了他们自己的关心。

“按当时的扑买协议,每亩地交租两石,超级水稻稻种田一共是15万亩,可以给朝廷交租30万石。”张达文抢着回答道,他怕朝廷全部要水稻。

“不是200万石吗?”宇文虚中表情诧异地问道。

“200石没错,但那是100万亩地的租子,今天是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等其它种子,你们不要了吗?”张达文反问道。

是哦,不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