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常歌领着五百名锦衣卫力士来到了文渊阁藏书楼。
文渊阁藏书楼有整整久久八十一间藏书楼,容得下几万卷书。
常歌找到了《永乐大典》的总纂官解缙。
解缙拱手:“东莱伯来了。”
常歌道:“这五百名力士都给你带来了。修书是你们文人的事儿。我们就管着干干体力活。有什么事解首辅尽管吩咐就是了。”
解缙笑道:“那就劳烦锦衣卫的弟兄们了。正巧,浙江学政衙门中午要送一千卷藏书进应天。你们到玄武门帮忙搬运一下。”
常歌道:“成。我这就带着弟兄们去玄武门等。”
常歌来到玄武门的门口,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他在玄武门边的一个茶摊坐下,边喝茶边等浙江学政衙门的人来。
他已经六十岁了,上了春秋的人晚上觉少,白天的觉说来就来。坐着坐着,他竟睡着了。
不知道睡了多久,恍恍惚惚间他感觉到有人在推他的肩膀。
常歌睁开眼,手下的一名力士说道:“伯爷,人到了。”
常歌揉了揉眼睛,站起身。眼前有二十多辆马车,马车上全都覆盖着三四层油毡布。想来是为了防止秋雨打湿书籍的防范措施。
浙江学政王天吉走了过来,跪地叩拜:“下官浙江学台王天吉,拜见伯爷。”
常歌连忙将王天吉掺了起来:“王大人是浙江有名的大儒。你这一拜我可当不起。”
王天吉这人虽有才学,却不擅八股文章。洪武十五年殿试,他仅仅名列三甲第五十六而已。太祖爷看到他的名字,自言道:“天吉天吉,天天大吉。他这名字着实吉利的很。”
随后太祖爷大笔一挥,将他抬到了二甲之内。
王天吉中进士后,一直在浙江一带做学官。靖难之役结束,他随大流归附了永乐帝。永乐帝也是看他名字起的好,将他拔擢为浙江的学政。
王天吉笑道:“东莱伯是三朝老臣,功勋彪炳。下官向您行礼是理所应当的。”
常歌道:
。“客套话就不说了。王大人这次运来了多少书?”
王天吉道:“一共运来了一千卷书,里面不乏珍本、孤本。浙江是文气兴盛之地。有些孤本若在杭州出售,一本就值上千两银子。正应了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
常歌道:“辛苦王大人了。锦衣卫的小崽子们。别愣着了,快帮忙,把书都搬到文渊阁的牛车上去。”
往文渊阁藏书楼运送书籍有个规矩,那就一律要用牛车装。取“汗牛充栋”之意。
文人的规矩,有时候也是牵强附会。
一众锦衣卫开始搬运书籍。
常歌叮嘱道:“都仔细着点!别把书封弄皱了。书这东西比银子还值钱呢!”
王天吉跟着常歌来到文渊阁,跟解缙做了交接。
王天吉道:“解首辅,藏书交接完毕,下官也该返回杭州了。”
解缙却道:“不急。浙江这一届的乡试已经结束了。你应该很闲在,回杭州那边也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如留在文渊阁,帮我审一阵书。呵,实不相瞒,我也是临时抓壮丁,抓到谁算谁。要审的书籍实在太多了。翰林院的人忙不过来。”
王天吉拱手道:“好,下官全凭解首辅安排。”
常歌懒得回锦衣卫。他本来就厌倦了锦衣卫的差事,宋盼儿死后更甚。他干脆随手拿了一本书,边喝茶边看书。
一连十几日,常歌白天就去文渊阁看书喝茶。有搬运书籍、抬新打的书架这种体力活,他就带着锦衣卫的人去干。日子过的倒也闲在。
中午,常知理来给常歌送饭。知理如今是皇长孙的伴读,有随便进出皇宫的腰牌。
常知理吃力的抬着食盒,放到了常歌面前:“爷爷,该吃饭了!小姨奶奶给你做了好多好吃的!”
自从蓝新柔做了常歌的小妾,知理就称呼她为“小姨奶奶”。
常歌打开食盒,只见里面是一条清蒸鲈鱼、一盘炒竹笋、一叠蒸火腿、一碗豆腐汤,还有一碗香梗米。
常歌问:“知理你吃过了
。吗?”
常知理答道:“在家里吃过了。爷爷你吃吧。”
常歌有些懊恼:“你小姨奶奶忘了一件顶重要的东西。”
常知理问:“什么东西啊?”
常歌道:“没有酒,这饭怎么吃?”
恰好十几步外的王天吉听到了这话。他走了过来,将一瓶女儿红放到了常歌的案头:“东莱伯,这是正宗的杭州状元红。您老尝尝?”
常歌笑道:“想不到王学台也是好酒之人。”
王天吉道:“我这人嗜酒如命。特别是读书时,如果不喝酒书就读不下去。”ωω
常歌道:“那你读书时的先生一定很头疼。”
王天吉道:“我在西湖书院读书时,腰间常备一个锡酒壶,酒壶上插着一根长芦苇杆。先生一背身,我就偷着吸一口。好在,我那先生是个酒糟鼻子,闻不到味儿。”
常歌听了哈哈大笑:“真是奇人轶事啊。我年轻时不好喝酒。我四叔好酒。可上了年纪以后,我是越来越离不开酒了。有时候啊,人还是得醉且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