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道:“这事不是已经议过了嘛?徐辉祖身份特殊,不宜做平叛军的统帅。”
齐泰却道:“皇上,徐辉祖不宜做平叛军的统帅,不等于他不能带一支援兵去援助李景隆!臣这里有道折子,是远在德州的东莱伯常歌八百里急递送上来的。他愿以全家性命为徐辉祖作保。臣亦愿用全家性命为徐辉祖作保。”
黄子澄刚要反对,却见方孝孺站了出来:“皇上,臣方孝孺,也愿用全家性命为徐辉祖作保。”
四位心腹大臣中,有两位给徐辉祖作保,再加上一个远在德州的常歌。建文帝终于被劝动:“好吧。就按齐泰所说,给徐辉祖五万人马,前往德州援助李景隆!不过派他一个人去还不够。让武定侯郭英一同前往。”
建文二年,四月。春风拂面,大地回暖。北上征讨朱棣的时机终于到了!
徐辉祖也领着五万人马赶到了德州。知府衙门大堂中,李景隆升帐。
李景隆道:“救援大同时,平安损兵一万,另外将三万人留在了大同。这回魏国公带来五万人马增援,我军已有六十一万之数!对外可号称百万!如今天气转暖,叛军耐寒的优势已荡然无存。是时候北上将叛军一股荡平了!”
常歌作为监军,有给统帅提建议的权力。他道:“曹国公,我建议由魏国公徐辉祖带着所部五万人马担任先锋。”
李景隆心道:徐辉祖他爹压了我爹一辈子。担任先锋立大功的机会,我怎么能给徐辉祖?
想到此,李景隆笑道:“东莱伯不懂兵事啊!打仗打的是粮草补给!保护好后方粮道万分重要!魏国公这样的当世名将,应该担任最重要的任务——率部作为后军,保护我军粮道!”
常歌眉头紧缩。他当着一众将领的面放了一句狠话:“曹国公别是怕徐辉祖抢功吧?张掖门之战的场面我还历历在目!”
李景隆怒道:“常歌,不要胡说八道!我爹歧阳王生前与中山王交好。我跟辉祖自小一处长大,如亲兄弟一般!我怎么会怕兄弟抢功?我盼着他为朝廷立下大功,重振徐家门楣还差不多!”
徐辉祖的态度大大出乎常歌的预料:“义兄,哦不,东莱伯。我愿率部殿后。”
李景隆道:“瞧瞧,还是魏国公识大体,顾大局!东莱伯,你是他的义兄,心胸却远不及他。”
常歌看了一眼徐辉祖,知道徐辉祖这么说必有缘由,于是不再争辩。
李景隆又命令:“此战,就以平安为先锋吧!”
平安拱手:“是。”
李景隆发布了帅令:“明日一早,全军开拔,北上平叛!”
升帐议事结束,常歌找到了徐辉祖。
他问:“辉祖,你为何同意殿后保护粮道?”
徐辉祖叹了声:“我是怕李景隆那头猪,重演郑村坝的惨败!我担任后军,可以在惨败的时候保护大军撤退!”
常歌握住了徐辉祖的手:“原来如此!义弟果然深谋远虑。唉,当初皇上要是用了你做统帅,战局何至于此?”
徐辉祖苦笑一声:“谁让我姐是朱棣的正妃呢!这一回若不是义兄跟齐泰、方孝孺以身家性命作保,恐怕皇上也不会启用我。”
翌日,南军六十万人马,号称百万之众,浩浩荡荡向北而行。
与此同时,燕王朱棣也得到了消息。他并不打算困守孤城北平。而是下令全军南下,主动出击,在野战中寻机击败南军。
半个月后,南军到达白沟河南岸。北军则离白沟河只有十里。
燕军队伍中。朱棣一马当先。此战,他将三万人留在了北平。其余十七万人马,全部跟随他南下出击。
燕军行至白沟河以北的苏家桥已是傍晚时分,朱棣命令全军扎营。
道衍有些担忧:“殿下,哨探禀报,南军先锋已经渡过了白沟河,在苏家桥附近徘徊。殿下不可不防。”
胜利会冲昏一个人的头脑!
去年夏,朱棣先是用八百人夺得了数万卫所军驻扎的北平城;随后以七万人马在扎滹沱河大破耿炳文三十万南军;再以三万人马吞并宁王八万大军;郑村坝又以少胜多,灭李景隆所部二十万人。
一场接一场的胜利已经让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我朱棣最擅长以少胜多!区区李景隆根本不足为虑。这仗怎么打我都会赢!
堂堂统帅,一旦滋生出轻敌想法就危险了。
朱棣满不在乎的对道衍说:“哨探说了,越过白沟河的南军不过区区一万人而已。南军战力低下,你还怕区区一万南军敢包咱们十七万燕军的饺子嘛?”
道衍苦劝朱棣:“殿下,切勿轻敌啊。”
张玉在一旁道:“大师,您多虑了!南军就像是纸糊的一般。他们所谓的百万大军,不过是一百万头戴宰的猪罢了!”
朱能附和:“大师,不是我吹。当初在滹沱河,我带着三十名骑兵就能赶着几万南军跑。那场面简直就是赶几万头猪!您用不着担忧!”
丘福亦道:“过河的那一万南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