栊翠庵的红梅不止搁在蘅芜苑的案头,也搁在了北静王妃甄氏的书房。
姐妹都记得上次和宝钗说起以后诗社都算上她的那话,黛玉和湘云特意将姐妹们那日做的诗都整理了一遍,连着宝玉讨回来的红梅,一起送到了北静王府。
杨双双还私下遣了晓风给宝钗送话,把那位郑氏探花郎的事儿也说给她了,说是有意做个媒,但不知道此人品行如何,因着王妃家里有位郑氏的婶婶,所以想让宝钗帮着打听打听内情。
宝钗闻弦歌知雅意,她行事素来仔细,把红梅装在一个美人瓶里,给王妃送了过去。
甄王妃为了谢她的红梅,邀了她一起用膳,一来二去,连王妃也知道荣府里结诗社的事了,她在闺中时,也颇爱这些,听宝钗说了几句后就按捺不住,让她把姐妹们的诗作给她拜读。
宝钗笑道:“都是姐妹们随手作的,王妃看了别笑话就成。”便把黛玉和湘云誊抄过的诗稿拿给王妃看。
甄王妃细细看过,不由赞道:“你们府上的姐妹很是有趣,一般吟雪的诗词都一味的讲究绮丽辞藻,这些姐妹们却能看到世间百态,真是广阔胸襟。”
宝钗回道:“我听送诗稿来的丫头说起过,是作诗前她们正说起当朝的探花郎做过的一首诗,才起了这样的心思。”
甄王妃奇道:“哦?是哪位探花郎?”
宝钗道:“想来娘娘也是认识的,是丰安郑氏子弟。”
甄王妃道:“啊,原来是他,他是我三婶婶的娘家人,我也是见过几次的,他依着辈分,也唤我一声表姑。”
宝钗问道:“听闻这位探花郎还没有成婚,是有何因由?”
甄王妃叹:“他是个有出息的,只是他家里你也知道,丰安的郑氏,说出来是名门望族,只是家规繁多,我三婶婶是郑氏女,从来规规矩矩,他家的姑娘都是极抢手的,只是做他家媳妇儿却是规矩多,足足一百六十八条家规,京里有点底蕴的人家,都被这个吓跑了。”
宝钗道:“还有这等事儿,这我可是第一次听了。”
“谁说不是呢,把这孩子也耽搁了。”甄王妃边说边看着诗作,最后从里边拿出来一篇道:“这位蕉下客的诗,最得我心,不知道是什么人?”
宝钗笑道:“这是荣府的三姑娘,她是个有才的。”
甄王妃问她:“三姑娘是宫里贤德妃的同胞妹妹吗?”
“并不是同胞。”宝钗解释道,“不过三丫头模样人品极肖贤德妃,在府里颇有些贤名。”
甄王妃闻言上了心,笑道:“唉哟,你这一说,我倒想见见这位三姑娘,这样吧,就以我的名义,请这些闺中诗翁们也上咱们府上来开个社,咱们一起乐乐,你说如何?”
宝钗道:“既然王妃有这雅兴,自然是好,只是这些姐妹都只在闺中作诗玩儿,只怕……她们到时候怯场。”
甄王妃笑道:“你也太谦虚了,你家的姐妹都是好的,就上次见的那两位姐妹,哪里差了?”
听王妃如此笃定,宝钗道:“既如此,我去给她们下帖子去。”王妃应了,约了三日后在北静王府园子宴请这些姐妹。
消息传到贾府,连史太君都惊动了,她笑道:“你们倒是有福,也好去王府长长见识,免得以为自家园子有多了不起似的。”
因王妃下帖子是给那日“作了诗的姐妹”,李纨笑道:“我娘家那两个便罢了,上不了大台面,倒惹人笑话。”
凤姐儿听了道:“也让她们去见识见识。”
李纨只一味道:“罢了罢了。”凤姐儿也不好再劝。
惜春推道:“我身上有些不好,也不去了。”
邢岫烟那日也没有作诗,闻言望向邢夫人,却见邢夫人似没看到一般,她心里正指望着这侄女能去王府有翻造化,哪里肯说话,她不说话,凤姐儿迎春余人也不便言语,只急得岫烟面色发红,生怕众人误她是痴心妄想之人。
薛姨妈见了道:“宝琴这丫头也罢了。”
王夫人却道:“旁人不去也罢,你家宝琴自小和宝钗关系好,她们姐妹正好见面。”
邢岫烟闻言更是不自在,好在薛姨妈这会儿救场道:“也好,岫烟素来是个稳重的,又和宝琴一路上关系好,正好搭个伴一起去。”
李纨也道:“姨妈说的是,就让三丫头云丫头林丫头还有宝琴岫烟姐妹一起去,我们便不凑热闹了。”
杨双双笑道:“哎呀,我本来也想去,被你这么一说,倒显得我装嫩了。”
史太君闻言笑:“你才几岁,算什么装嫩,既想去,便去好了,我给你撑腰,谁敢说你。”
杨双双笑道:“我就知道老太太疼我。”
李纨赔笑道:“正要一个辈分大的压场。”
众人说说笑笑间,把去的人都定下来了,倒是宝玉因是外男不便去,急得抓耳挠腮,却也无可奈何。
到了那日,杨双双果然带着探春、湘云、黛玉、宝琴和岫烟五个去了,王府园子里早就备好了,王妃是江南人,备的都是江南的样式,在暖阁里准备了各色内供的点心。
几道江南名菜,雪花蟹斗,松鼠鳜鱼、龙井虾仁,都色香味俱全,还有一套八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