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山看着眼前这个干瘦少年,眼角不由的跳动不止。
这个人,实在是太狠了!
当他杀人的时候,极度的凶残与极度的仁慈混合在同一张脸上,变幻莫测。
李青山第一次见这样的人,他每一杀一个人,技术就更娴熟一分,动作以更迅速一分。扫荡了几个洞窟之后,已经没有人是他的一合之敌。
最后他不再杀人,而是每一个动作都把刀刺进人贩子的脊椎。
他行进如风,背后留下了一连串躺在地上不能动弹的人贩子。
就连李青山旁边的丐帮弟兄们也不自觉的和这个少年拉开了距离。
“喂,叫什么名字?”李青山喊了这个少年一声。
那少年顿了一下回答道:“赵庸”。
“嘿,真猛士,我不如也!”李青山赞叹道。
他们这些地方的民众,自然也不知道,宋哲宗赵煦曾经幼年时用的名字,所以并没有产生什么联想。
这人声名不显,又如此凶残,据说是宫廷内卫埋下的间谍。
既然人家给面子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自己当然不能向外透露人家的信息,这江湖规矩,每个丐帮弟子都懂的。
所以每个人都暗暗的把这个传奇的名字和这动人心魄的一幕牢牢记在心中,打算等自己老了讲给自己的孙儿听,如果有那一天的话。
……
大宋的文官们向来是后知后觉的,大部分第2天进入皇宫上朝之时,对此还是一无所知。
只有少数几个人在早晨起来准备上朝的时候,得到了心腹的禀报。毕竟这么大规模的一个行动,厮杀起来,是瞒不过有心人的耳目的。
在他们的特意观察下,果然发现了今天朝会气氛的不寻常。
大宋皇帝赵煦竟然早早的坐在了龙椅之上,那双眼睛似闭非闭,隐隐透露着杀气。
这怎么可能?一定是错觉。这些大臣暗暗安慰自己:大宋皇帝虽然年轻有闯劲儿,但是毕竟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纵然是天资聪明,但是没有生活的磨砺,到底还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至于刚才隐隐察觉的威严杀气,一定是错觉。
说到底,承平年代的皇帝脱离底层生活久了,已经与社会脱节,所有的大臣都是打心眼里看不起皇帝的。
皇帝代表皇权的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无论忠臣还是奸臣,所有人都是想着利用皇帝的特权实现自己的抱负罢了。
至于皇帝乾纲独断,抱歉,没有任何一个人往这方面想过。
若非贺礼来到这个世界,其实这样的想法本没有错。大宋的皇帝和大宋的文官,与大宋一样都是菜鸡。而且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菜。
不过从今天开始,已经有了彻底的转变。
今日的宋哲宗赵煦,老神在在的坐在龙椅上,一动不动如同庙里的神像一般,任由底下的官员窃窃私语。
宋朝的风气一向宽容,朝会的时辰未到,大臣们窃窃私语本就寻常。之前借着整顿吏治的风波,宋哲宗赵煦曾经想要立一点严厉的规矩,被贺礼劝止了。
说实话,大宋唯一的优点就是宽容开放,如果失去了这个风格,那么大宋还是大宋吗?
所有的文明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求新求变,求改革,求开放,但是一定不要丢失自己的文化底蕴,自己的风格特色。
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后世许多仁人志士智慧的结晶,贺礼把这一条郑重的告诉给了宋哲宗。
原来的宋哲宗赵煦。当然不能理解,相反他特别讨厌大臣在下面交头接耳,让他产生一种无法掌控的无力感。
不过今天的宋哲宗赵煦,才从心里彻底释然:原来往日里自己产生讨厌的感觉,是因为自己由于无法掌控臣子们的信息而导致的挫败感。产生这种挫败感的根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因为自己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所以疑神疑鬼,觉得串通起来瞒着自己。他们都瞒着自己,自己这个皇帝还怎么干?自己岂不变成了失去了手脚耳目的光杆皇帝?
说到底从内心深处,自己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自己知道失去这些大臣的帮助之后,自己其实对整个社会一无所知。
信心向来是建立在实力之上,很明显,现在自己没有实力。
而经过了这几个月的梦中折磨和昨天晚上的杀戮释放,宋哲宗赵煦已经彻底的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那就是——没有人比我更懂底层的人民。
贺太傅说得没错,自己是皇帝,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如同天上的风云。而民众如同汪洋大海,代表着社会最根本的力量。等着一上一下两个极端能够对接起来的时候,朝廷的这些官员就如同海上之舟,完全被海与风支配。
宋哲宗赵煦原来整天发愁:这个朝中衮衮诸公,怎么就不如朕同心同德呢?
但是今日看来,也不过耳耳。
等到时辰一到太监高喊上朝之后,宋哲宗赵煦才不紧不慢的说道:
“昨夜抽调禁军精锐,配合民间忠义之士,一举清扫了东京地下的黑恶势力,抓捕贼人首领百余人,连夜审讯,其罪行令人瞠目结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