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海旗下的那些企业,易小海需要操心的很少,因此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银行和通讯这块。
银行的架子搭起来容易,业务开展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目前银行的客户都是四海六合商会的会员,很少有其他企业或者个人。
银行也进行了宣传,但是效果不佳。
每一个看到广告的客户过来,得知汉唐银行是私人银行,马上走人。
因为他们对银行可信度的判断只有唯一的一条原则:私人的银行不可信。
他们宁愿相信那些实力弱,经常破产卷钱跑路的信用社,也不信任汉唐这样资金雄厚的企业。
面对这样的局面,易小海也无可奈何,只能随遇而安,
好在汉唐目前主要市场是企业,个人业务没有进展也是可以接受的。
银行的事只能慢慢来,的事倒挺顺利。
易小海联系了斯蒂芬,斯蒂芬告诉他:朗讯情况非常不妙,
科技股大跌的前期,朗讯因为业绩报表好看,股价跌幅很小,算是科技股里比较坚挺的存在。
只可惜这样的坚挺,只是朗讯制造的海市蜃楼。。
在朗讯成立初期,资本压根不考虑公司持久的发展
,通过短期运作,让朗讯的业绩有了明显的增长。
上市后朗讯的市值更是暴涨,一度达到了几千亿。
股价大涨的背后,确实一场资本的游戏。
因为卖设备带来的增长是一次性的,为了保证销售额不下滑,朗讯借钱给别的公司来买自己的设备,维持报表的光鲜亮丽。
投资人们看到朗讯业绩稳定上涨,他们也都相信朗讯的前景。
如果没有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朗讯借出去的钱最终能拿回来,皆大欢喜。
只不过借钱给客户买自己的产品,本身就是在走钢丝,
互联网泡沫破裂,钢丝断了,
那些借钱购买朗讯设备的公司纷纷倒闭,朗讯钱也没了,设备也没了,亏损严重,瞬间调入了万丈深渊。
前期的坚挺是朗讯在强撑,给那些资本撤离换取时间。
只不过敏感的股民很快发现了大股东在套现的行为,跟着抛售,朗讯股份持续下跌,总跌幅达到95%。
朗朗只能通过变卖资产过日子,公司内部正在商量解散贝尔。
互联网破灭破裂之前,大摩听取了易小海的意见,在高位减持朗讯股份,大赚一笔的同时,还持有大
部分股份。
易小海高位抛售,低位增持,目前也有不少朗讯的股份,
双方联手,完全有机会全盘接手贝尔,
他在提出这个想法之后,斯蒂芬有些忧心忡忡:
“易,我们的股份加上股民的,足以拿下朗讯,而且目前股民损失惨重,有人愿意接手他们也肯定只是,但是米国对华夏有很多技术上的封堵,不是钱能解决的。”
斯蒂芬对某些方面的情况很了解,这一点易小海也很清楚。
他问道:
“目前贝尔的研究人员都知道要解散的消息吗?”
“朗讯已经召开董事会,主动离职的同事可以拿到两个月的赔偿,想要留下来的可以跟公司坚守,截止到现在,已经有人选择离开,”
米国的企业辞退员工给予的补偿不错的,但是现在公司出现问题,希望员工主动离职给两月补偿,很多人还是会选择离开的。
因为谁都知道,公司撑不了太久,早走还能拿到赔偿,晚走什么都拿不到。
“斯蒂芬,我知道全盘接手贝尔的不现实,但是希望你能尽量争取,同时麻烦你提供一份研究人员的名单……”
易小海知道全盘接手不可
能,而且贝尔有十万人,他也不可能全部接收。
他让斯蒂芬去争取,算是放一个烟雾弹,背地里他会派北美汉唐负责人去私下联系那些研究人员。
米国阻止整个搬到华夏,但是不能阻止离职的研究院到华夏工作。
斯蒂芬也明白了易小海的意思,马上答应了下来。
他其实就是个明面上的幌子,负责吸引某些人的注意力,给易小海私下联系那些研究人员争取时间,
如果仅仅是这样,斯蒂芬就没有心理负担了。
因为他是个米国人,明目张胆的帮易小海拿下贝尔,估计要被人给喷死。
现在不一样,只要失败,没人会说什么,至于私下的行为,跟他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
平飞,毕业于国内某顶级学府的高材生,来米国留学之后回国6年,却又来到米国。
他想要报效祖国,否则也不会在留学结束,拒绝米国各大研究室的邀请,毅然决然的回到国内。
只可惜现实总是残酷的。
他的一篇论文想要发表,前面要加上N多个名字,他这个原创者排在最后。
经费的分配看不明白,他们的研究项目永远是其他国家已
经公开研究结果和各项数据的项目。
随便花3个月,核心不变,换一套壳,就变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他在米国的研究课题和专利,免费贡献出来,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