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刚出正月的北京,天气仍很寒冷。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首辅李鸿章乘坐着绿呢大轿赶往紫禁城。慈禧太后要召见他。他已猜测到太后召见要谈的内容,微闭着眼睛思索着应对之策。
天空阴沉,飘着零星的雪花,刺骨的北风从轿子的缝隙钻进来,李鸿章不由得把身上的翻毛貂皮大氅裹紧了些。
进了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李鸿章连忙跪下磕头,口中说道:“臣李鸿章拜见太后。”
坐在暖炕上,守着一个镏金火盆的慈禧柔声说道:“起来吧,坐下说话。”
“谢太后。”李鸿章有些吃力地爬起来,坐在炕边的椅子上。
“李中堂,最近身子骨可好?”慈禧微笑着柔声问道。对于这位一向倚靠的老臣,慈禧向来是很客气的。
“托太后的福,老臣最近身子骨还好。不过老臣毕竟七十有四了,眼花耳背,腰弯背驼,行动不太灵便了,精神头也大不如从前了。”他这样说,是为下一步的推脱做铺垫。
慈禧端详了李鸿章一下,这位老臣确实有些老态龙钟了,头发、胡子都已稀疏花白,眼角耷拉下来,眼泡浮肿,面皮皱纹交错,显现着黑褐色的老年斑。三十多年前他的身材是多么高大挺拔呀,面相也俊朗威武。
真是岁月不饶人呀!但她口中却说:“哀家看你气色还好,精神尚佳。你还是朝廷的股肱之臣,堪当重任的。”
李鸿章微笑着看了看慈禧,她已年过花甲,但由于注重保养,面皮依然光滑红润,少有皱纹,但眼角和嘴角有些下垂了。可她的眼神却更加老辣、锐利,这是几十年操弄国柄、摆布群臣的结果。你看她,马上把我的话堵了回来。
两人又聊了几句,慈禧把谈话引入正题:“李中堂,出使欧美诸国的事皇上对你谈了吧?”
李鸿章躬身答道:“是。皇上前几天为此事召见了老臣。”
“听说你对这差事有些踌躇?”
“在太后面前,老臣就说出心里话了。”
“你说。”
“老臣觉得这差事于老臣不太合适。一是甲午战败,海军重创,签了马关条约,全国上下对老臣多有谴责。老臣是实在不愿与外国打交道了,不愿再背卖国贼的骂名了。二是老臣业己年迈,衰老多病之躯恐难承受起这行程几万里,出使欧美数国的重任了。”
慈禧听了李鸿章的陈述,没有马上接话。她端起镶着金边的精美景泰蓝茶杯,轻轻啜了口香茗,然后柔声说道:“中堂说了心里话,哀家也说几句心里话。”
李鸿章直了直腰背,做出洗耳恭听的姿态。
“皇上和哀家还是认为只有你李中堂堪当此重任。一是欧美诸国都提出希望由你率团出使。他们认为只有你的资格、阅历、地位、能力才堪当此任。二是朝廷大臣不少,但如你位高权重,又熟悉外交事务者却舍汝无他。至于你的身体么,
哀家刚才也说了,你气色还好、精神尚佳,脑子也清楚,哀家认定中堂还是堪当此任的。说到别人的闲话么,甲午战败,被迫签约,也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皇上和哀家还是信任你的。你就放宽心胸,大胆任事,担承起这次出使欧美诸国的重任吧。
”言罢她用锐利的目光盯住李鸿章,表明她的话是不容置疑的。
李鸿章感受到了这目光的力量,他顿了顿说:“太后的圣谕老臣心领神会了。老臣就遵从太后的圣谕担承起这起出使的差事。”
“好、好。李中堂不愧是朝廷栋梁,堪当重任。”慈禧脸上露出笑容。
李鸿章喝了一口茶,又开口了:“关于这次出使,太后有什么圣谕?”
慈禧略沉吟了一下,说:“皇上的两点吩咐你都记住了吧?”
李鸿章微微躬身说:“老臣记住了。一是同诸国谈好关税问题,二是谈好通商问题。”
“嗯。”慈禧点点头,“你提出的以夷制夷,以西洋挟制东洋的想法哀家也很赞同,这次出使也要谈这个问题,特别是要同相邻大国俄罗斯谈好这个问题。合纵连横古已有之,我们有了西洋国家的支持,就不怕东洋小日本猖狂了。”
“是。”
“我们大清国近年来虽然几次被番国战败,但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还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国。你代表大清国出使,要有大国使节气度,不能给大清国丢了面子。”
“是。”李鸿章再次躬身回答。
慈禧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关切地说:“中堂年愈古稀,越洋出使数国,鞍马劳顿,也要注意身体,好去好回。”
“谢太后关怀。”李鸿章面带感激地躬身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