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上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本以为叛乱的能有几十个。谁知道最后点查人马,所有叛军的人数,加起来统共才十二个,为头的四个人已经被击杀,没法问出来谁是主谋,剩下活着的只有三个。
虽然有三个活口留下来,怎奈这些人时气不济:昨夜放火的时候,大火烧着了帘幕,他们不小心把自己给点着了。人虽然活着,可浑身上下,烧得就好像焦炭一般,已经气若游丝,根本就吐不出声音来,问也是白问。眼看这案子没法审,免不了要查问当夜负责巡戍的人。
巡戍这边,早在七八天之前,殿帅李璋因为继母杨夫人过世,李璋便回去守孝了。宫里面出了乱兵的事情,此时李璋还不知道,因此还没赶回来。当日负责巡戍的,也是一个皇亲国戚:此不是别人,正是杨太妃嫡亲的兄弟杨景宗。
这个杨景宗,本来就是个东京城有名的浮浪子弟,平素就喜欢寻花问柳、斗鸡走狗,经常跟东京城泼皮破落户在一块儿厮混。被台谏那边,也不知弹劾过多少次。然而劝谏没什么用,随着年纪愈来愈大,杨景宗愈发贪虐了。
当日宫里出事后,杨景宗被众人叫来的时候,不知在哪儿吃多了酒,醉醺醺东倒西歪的,根本连站都站不稳了。问他句话儿,他东拉西扯的,屁都回答不上来。
宫里面出了这样的事儿,与杨景宗玩忽职守撇不开关系,可赵官家自幼被杨太妃抚养,看在太妃的面子上,官家不忍心将杨景宗送去杀头,只肯将他贬官外放。
宫里面居然能出现乱兵,而且还查不出背后主谋的到底是谁,别说朝堂上人人惊惧,后宫里也登时乱成了一团,小道的消息到处飞,说什么的都有。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不怕的。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赵官家设宴群玉殿,把当夜所有救驾的人,都邀请到了。
饮至半酣,赵官家亲自与众人赐酒,说了几句温暖的话儿,厚加赏赐了一番,这件事情就这么罢了。
一看赵官家在群玉殿专门赐宴,把当夜所有救驾的人,都邀请到了,活着的全都被封赏了不说,不幸战损的那几个,赵官家对家眷也厚加抚恤。
有人立刻跑到曹皇后跟前,恭喜她道:“这一次娘娘立了大功,群玉殿设宴已经结束,众人都被封赏了。谁都知道,这一次娘娘立的功最大,难道官家会落了娘娘?!将来娘娘被官家独宠的日子,不会远啦!”
虽然众人都这么猜,然而曹皇后不这么看:紧急的关头,底下人从皇后不从官家,单凭这一点就犯了大忌。官家不会念她的功劳,反而会想起来刘太后:当年先皇病重的时候,是刘太后一手把持了朝政,趁机把先皇给架空了。
前车之鉴相去不远,就算曹后救了官家的命,官家又怎么可能会感恩?!更何况自从那一夜之后,官家对曹后便冷冷的。单独对着官家时,曹皇后有种说不出感觉的疏离。官家对张美人倒更加宠爱,两个人已如胶似漆了。
有些事情,不用官家亲自来点破,曹后自己就知道了说,从此以后,少见官家。对朝
(本章未完,请翻页)
廷和后宫的那些事儿,就算看不惯也随他们去吧,自己不用过多去参与。以后一心只在稼穑、养蚕上,就这么度此余生就行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果然曹皇后猜测的没错儿:赵官家不仅没赏赐曹后,而且对她愈来愈冷淡了。甚至还有个传闻说,有一天官家把文彦博叫过去,专门商议了一件事:要废掉曹后,重新立张美人为皇后。
文彦博当时这么道:“陛下,这件事情,万不可以草率啊!第一,宫中乱兵的事情,已经查了,根本没查出证据说,此事是曹后预先部署的。曹后出身于武勋之家,从小耳濡目染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有。
单凭她‘胸有成竹’、‘面无惊惧’、‘指挥有度’、‘第一时间关殿门’、‘提前预料到乱兵会放火’,根本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乱兵滋事,跟战场上打仗差不多。到什么时间会怎么做,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熟练的战将,通过对战场上细枝末节的观察,提前预料到对方的企图,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儿。
突发的状况,对常人来说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应对。可是对将门虎女来说,知道乱兵下一步怎么走,提前部署好不奇怪。
如官家所说,曹后想借乱兵的手,杀了官家,然后效仿刘太后垂帘听政,只是因为张美人救驾,打乱了曹后的预谋,所以事情没得逞,这完全没有道理讲,不过是官家的臆断罢了。
臣可以理解:在戒备森严的皇宫里,居然能出来一伙儿乱兵,而且平乱之后,没留下一个活口来,查不出主使的那个人,所以当夜负责指挥的曹皇后,嫌疑最大,也不怪官家会乱想。
可是,官家有没有想一想:那晚若不是曹后的话,真的让乱兵冲进来,损失就大了,曹后有功无罪啊!官家已经废了个郭皇后,倘若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再把曹皇后给废了,如何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呢?”
赵官家心里有千万种疑虑,越看事后曹后的表现,越感觉有疑。可是跟文彦博这些人一分析,众人的反应都一致,都认为赵官家有些大惊小怪,好像被那晚的乱兵吓怕了,见了谁都疑神疑鬼的,对身边人一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