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赵官家询问说,谁可以继任做南方的主帅,拯救被围的大军时,庞籍便点出一个人来,此不是别人,正是现任延州知州的狄青。狄青这个人赵祯也知道,前几年因为军功的原因,在东京任马军副都指挥使,因为遭人弹劾了,就被重新调回了延州。
当初庞籍在西北时,狄青就在他的手下,立的功劳很不少。狄青的能耐,不单赵官家听说过,庞籍用狄青已多年了,肯定清楚他的本事。
狄青是人才这事儿不假,可是现在大军的处境,也确实很难。这一次派人过去救应,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倘若再用人不当的话,八万大军真的就完了,连国家也会受到重创!不是不信任狄青,这件事儿容不得再出差错!
因赵官家犹犹豫豫,对于用狄青这个提议,官家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见这个情形,庞籍便道:“臣有一句肺腑之言,与陛下说:倘若大军没被困,官家想派人平蛮的话,举国上下,确实好几个可以派。如今粮路被断掉,大军被围,官家想拯溺扶危的话,只有一个人可以用,那便是狄青狄汉臣!”
一听说庞籍向官家推荐狄青,去代替陈曙,朝中好多人便坐不住了。纷纷去求见赵官家。一个便道:“臣听说庞相向陛下推荐狄青,让他去代替陈安抚,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官家便道:“的确有过这件事。不知道众卿的意见如何?”
回话的道:“臣等以为,这件事情万万不可!”接着这厮便分析道:“此次的战事是在南方,地形与北方的大不相同。狄青一向在北方厮杀,换了地形,未必能知道该怎么打!更何况这种十几万人的大战役,我军又处在相当不利的形势下,真能够挽回败局的人,必须是‘帅才’而不是‘将才’。
狄青此人是配军出身,并没有家学渊源和学识。打几百人上千人的小战役,他能被蛮人称为‘天使’。打几千至一万中等的战役,也勉强常胜。真的让他去打大仗,跟之前的战役差别太大,臣等都觉得没把握!”
又一个道:“陛下,莫要听庞相误国之言!狄青在西北功劳虽多,可他打的大多是小仗!好水川、三川口、定川寨,这几次边上有名的大战役,狄青又没直接参与过。就算去了,也顶多只是在配合别人,没有大仗的历练!他之前的战绩,对阵的又不是夏军的名将,一班寂寂无名之辈,胜他们不难。”
还有一个评价道:“微臣跟狄青有几面之缘,对于战事,也曾经跟他深聊过。依臣看来,狄青口里说那些‘兵法’,以前并不是没有人说过。什么‘穷寇勿追’,什么‘故设疑兵’等等之类的计谋,无非是兵书里最为微末的小伎俩,已经被前人用烂了,都平平无奇,恕臣实说:微臣实在看不出狄青有什么帅才!”
跟着的道:“平蛮这事儿,需统筹、部署,联合各方,同时调动几万、十几万的人马,绝不是易事!平蛮与抗蕃的性质,根本就不同。我大宋剩下能用的人马已不多,就这些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人,必须要交到可靠人手里。军情紧急,没时间再让庸人去练手了!”
众臣在赵官家跟前说的话,还算是客气的。他们私底下议论起这件事儿,便这么道:“就狄青那么个赤佬,大字一共也识不了几个,大道理他能讲出来几分?他在西北打胜仗,那些蕃人上当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也识不了几个字,都是些只知道使用蛮力的半傻!
让他去平蛮,侬智高的情况跟他们一样么?侬智高的军师黄师宓,当初可是进士的出身!还有那个副军使黄玮,也是正经的读书人,平蛮跟抗蕃怎么能一样?!”
同意的道:“可不是么?看似相同,其实区别可大了!抗蕃打的是守战,平蛮打的是进攻战!擅长守的,未必他就擅长进攻!
之所以狄青在西北出名,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狄青确实力气大,匹夫之勇是有些儿。没有蛮力,当初也做不了配军不是?!可是话又说回来:就算是傻子,凭借几十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有偶尔取胜的机会。就算每仗都五五分,这时间长了,打胜的机会也不少了!”
感叹的道:“庞相也是,这样的大事儿,怎么好胡乱推荐人?!别说我看不起那些配军,也有个道理:难道某地出现了大疫,去诊治的难道不是大医,让那帮卖符水的救人么?他们行么?这等事交到一个匹夫手里,比卖符水的治疫症,更不靠谱。也就乡下的傻子们信他,但凡懂得点文字道理的,就知道那东西不可靠!”
因为种种的原因,对于庞籍举荐狄青这事儿,许多人全都不赞成,力劝赵官家罢了此事。因说的人多了,赵官家心里也怀疑说,代替陈曙这件事儿,狄青到底能不能胜任。
流言沸沸扬扬的时候,眼看着赵官家又快拿不定主意了,庞籍便点官家道:“陛下难道忘了么?当初侬智高的蛮牌阵,很是让我军受害了很久。幸而狄青从延州献计,想出来连枷加配以骑军的办法,这才让局势扭转过来。由此可见,狄青确实是智勇之将,可堪任命。”
除了宰相庞籍外,又有少数的几个人,这么建议官家道:“如今南方的战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急需要拯治。朝堂这边的人多口杂,门户之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