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上的难题。
崇祯是真的没有办法帮得上忙,大明的人才积累,也才刚刚开始。
每个地方都需要人。
缺口大的,崇祯都恨不得去做老实,亲自培养人才了。
另一边,袁可立也在黄龙的陪伴下,走了过来。
本来还在生着自己儿子气的他,在知道了城外实验的机械列车之后,不知道为何,又开始生龙活虎了起来。
仿佛人生中的一个坎过去了。
剩下的就是一片坦途。
“袁老,你也来了?”
崇祯远远的看到,袁可立脚步轻快的走了过来,身后的黄龙,一脸无奈的跟着。
“我能不来吗?机械列车啊,声音大的就像是天上打雷,不来看看肯定是不甘心的。”
袁可立满脸唏嘘。
嘴角的胡子,也跟着一下一下的抖动不已。
瞧着就像是一个顽童,在对着被人搞怪。
“在秦朝的时候,可是有滑道溜车的,可惜的就是,自从秦亡之后,这种技艺就没有人再记得起了。”
袁可立说的是没有记得起,而不是没有人给遗失了这种传承。
技艺一直都存在,可就是没有人想起来使用,这背后的道理,是为了什么。
如今他也已经想明白了。
军队的人不喜欢,是因为这种可以随时到达的列车,会加重皇权的掌控力度,将军们的权利就会相应的缺少自主权。
谁也不喜欢,已经远离了监督他们的人。
还会被不时的来检查一番,速度很快,还避不开。
文人也不喜欢。
其意思和武将也都差不多,于是这样的一种技艺,就封存了几千年。
正如秦直道一样。
谁不知道修路的好处,可又有那一个朝代的皇帝,真的会去修路?
也就隋朝更加大气一点,修路人家也修,可运河人家也挖。
而且人家还不缺钱。
前车之鉴,已经有了好榜样,为何后来的皇帝们都不用呢?
这个问题就很是值得深究了。
此刻被袁可立重新提了起来,崇祯也是一怔。
他不是很清楚这个,还一直以为是失传了,现在刚好他利用长远的眼光,又拾了起来。
感情技术一直在。
就是没有人想起来使用。
“皇上可是觉得,既然在几千年前,都有人会用,为何后来的人却偏偏不会了?正如现在皇上使用的那种流水线作业一样,在秦朝的时候,也哦度是存在的。”
袁可立脸上忽然有了一种沉痛的表情。
崇祯很不明白,说的好好的,忽然弄这一处是什么意思。
“儒学啊,若是整个国家的学问,太过于单一的话,那么后来者的想法,趋同性就会越来越大,想要在创造出来一点新的东西,就很难了。”
袁可立解释道。
长久的观察,也让袁可立意识到,整个天下的技术水平,似乎一直都没有多少的进步。
按理说,元朝没了之后,大明已经几百年了。
为何一个简单的元青花,到现在都研究不出来?
是这些人真的没有水平,还是说这一项技术的难度真的很大,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来做研究?
都不是。
不过是工匠的待遇,差的快要吃土了。
既然不能够养家糊口,那么还会有谁去安心的钻研?
不值钱的玩意,最后有手艺的工匠,还会因为各种的问题,被朝廷征召,客死他乡。
(本章未完,请翻页)
要不是有着工匠的户籍制度,怕是大明早就没有工匠了。
文人的各项特权越来越多,最后百姓们的生活却越来越难过。
要是这些特权,给出一点在工匠们的身上,外面的建奴,真的会那么可怕?
几十万人而已。
难道大明的几千万人,都没有任何的办法?
崇祯听着袁可立的话,心中若有所思。
心中暗道,原来他一开始做的事情居然是正确的,现在就连一个资深的儒学大师,都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学说了。
“百家争鸣是很辉煌,可要想重新拾起来,可就难了。”
袁可立是老了,可经验和眼光,没有变。
崇祯的想法,在他的眼前,就像是一盏明灯一样,亮的不行,也就崇祯自己觉得自己这几年,好歹养出了一点城府。
外人是捉摸不透他心中想法的。
可实际上,不过是他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
只是没有人揭穿罢了。
毕竟,谁也不喜欢一位,喜怒哀乐都看不出来的皇帝,在上面蹲着。
每天猜测皇帝心中的想法,不但费时间,有时候猜错了,还容易造成要命的麻烦。
“在艰难,这条路大明也必须走,那个叫汤若望的人,你还记得吗?”
听到崇祯忽然提起这个人,袁可立心中略一思索,就知道说的是谁。
此人是万历四十八年到的澳门,和徐光启的关系很不错,本来是有希望被皇上弄进道院之中去的。
可不知为何,被皇上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