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就是,把工匠们的手艺,全部传承了下来。
而能够开办培养工匠的学校,崇祯还是独一份。
就是原来的翰林院,都没有现在的“皇家百工学府”的规模大。
袁可立早就知道,现在的皇上是看不上儒学的,可也没有想过会把百工的地位提升的这么高。
难道是想要把墨家的学说,提升出来作为显学使用?
“皇上是喜欢的墨家?”
袁可立试探的问了一句。
墨家的学说,他也看过,相对来说,还是儒学更能够让皇帝喜欢。
“没什么喜欢不喜欢的,我只是想要给大明的子民们多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们知道,不是只有做官和种地,才能够吃饱饭,才能够出人头地的。”
多元化的工种,会产生一种多元化的社会效应。
单一的土地种植,肯定是会限制一部分劳动力,土地不够用了,又没有手艺谋生,肯定是会有更大的社会问题产生。
要是都一窝蜂的想要去读书做官。
那么其他的工种,谁去做?
长此以往,大明还怎么发展?全部都是做官的,开支又从哪里来?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没错,可不能弄成唯有做官高,哪怕是正正经经的经商赚钱,养家糊口,那也是本事不是?
搞明白了崇祯的真实想法,袁可立若有所思。
他是知道,在韩爌做内阁首辅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卫道”的计划,虽然还没有展开就被皇上扑灭了。
可因此而延伸出去的思想,还在继续流传。
各个县城,所有的小学,想要招收一点儒生去教书,都没有前去应聘,可见这种保守的风气到底有多坚固。
不过他也知道,这些儒生们也快要坚持不住了。
眼看着,各个小学都还没有读完的人,都被迫着暂时辍学去各个需要的地方做官了,谁不是看的眼珠子发红?
皇上宁愿要一些,自己培养出来的那些,刚刚学了几个字,还懂得一点数算的人,都不愿意用他们,如今也就憋着一口气,看谁先妥协。
至于以前的那些儒生们的福利和特权,肯定是不会再有了。
崇祯看了一圈,围着的人山人海,都是在好奇,这个“皇家百工学府”到底是在教什么东西。
“去个人打听一下,招收的学子,现在有多少了?”
崇祯站在外面看不清里面的状况,只能从数字上,看看大明的百姓们,对于这种工匠手艺的排斥有多大。
此时连工匠学徒在大明都很吃香。
那也都是以前就存在的手艺人,只有更多的人去学,这每一门手艺才能够推陈出新。
也只有工匠的基数大了,他也才能够进行下一步分级。
更厉害的工匠,肯定是要享受更好的福利了。
不大一会,前去打听消息的人,就回来了。
“你是说,现在就是看热闹的多,真正报名的没有几个?”
崇祯一愣,事情和他想的都不太一样,难道这些人,都想要回家种地不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