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孔家的下场,他也想要知道,皇上会怎么做。
毕竟这也意味着,他们洪家以后会是怎样的下场。
晁刚无所谓,皇上怎么决定,他都是支持,而高桂英却是看不懂这些人都在顾忌着什么。
她的学识,可观察大明的角度不一样。
看到的问题也就不一样,孔家对她来说太过遥远,更别说对于儒学的看法了,完全不懂和其它学派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怎么?两天时间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去做?”
崇祯得到茶壶中的水,都煮开了,也没有听到有人说一句话。
“我们想了许多种方法,也都讨论了许久,就是,就是······”
李长庚有些为难,其实不管是谁坐在这个位子上,遇到了这样的事情都很为难,只是以前那些儒生士大夫们觉得事情难办了,会拍拍屁股走人。
而他不行。
不是没人替代他的位置,而是他一旦走了,就真的走了,没有起复的任何机会了。
如今崇祯弄出来的这一套体质,摆明了就是,你不干了有人来干,而且那些百姓们,只要听得懂话,他就能做的好事。
都是一条一条摆在台面上的,不需要你去瞎琢磨,到底该如何处理,才能够和稀泥。
让两边都觉得似乎挺好,然而实际上任何问题都没有解决得了。
时间一久,两边回过神来,还是一样的矛盾迸发。
“就是孔府的名气太大,你们怕做了这件事情之后,被人骂的抬不起头?”
崇祯接过话,顺势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里特征。
名声这个东西,一旦固定了下来,而且是固定了几千年,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朝代都没有改变。
后面的大多数人,就想着不会去改变,就算其中有着各种各样奇葩的问题,也都会当做没有看到。
而只要看不到,那就一定会事干净的,神圣的。
所有人都是寂寂无声。
对于这件事不敢发出自己的任何看法,毕竟他们在座的人基本上都是学过儒学的,总不能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吧。
学了人家的学问,面对人家的后世子孙,还不应该网开一面?
虽然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可这也是他们长久以来的“人之常情”。
“我看你们啊,还是没有把大明律放在眼里,你们的眼中就只有人情世故。”
崇祯以为,靠着自己的影响,能够让身边的人,都有一些转变,可回过头来才发现,人还是那个人,心中的想法,也还是那种想法。
最多就是表面上蒙上一层皮,不容易让旁人发现而已。
一句话“虚伪”。
李长庚心里不是很暂停这个说法,几次想要张嘴辩驳,最后不知为了什么,还是放弃了。
可崇祯不想放过他。
“李长庚,你作为内阁首辅,刚刚朕看到你想要说点什么,现在可以说了。”
被点名之后,李长庚就没有办法再去回避。
目光偷偷的瞧了一圈,所有人都在看着他,等着他说出一点像样的,有理有据的话出来。
“皇上,大明律臣从来都不敢小看,自从皇上免了百姓的徭役,也降低了一些百姓的税收,这都是宽仁爱民的好办法,可在律法方面,就有些严苛了,毕竟秦亡二世,也就是秦法严苛所致啊。”
崇祯有些意外。
这不像是李长庚能够说出来的话。
什么不敢小看大明律,又提到秦法严苛,都多少年了,还有人拿秦朝的律法出来说事,分明就是李长庚想要借着这个话题,搞点事情啊。
而且他还废除了杖刑,割鼻,挖眼等等酷刑,一律弄成了劳改,还没了死刑,这要说是大明律法律严峻,那天下就没有宽松的律法了。
只有瞎了眼的人,才会这么认为。
除非说话的人,只把儒生和官吏们当做是百姓,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其他的一律都是可有可无的下人。
李长庚话音刚落,就看到屋子里的人,看他的眼神怪怪的。
仿佛在说:你也真够大胆,睁着眼睛说瞎话,也能说的头头是道,若不是我们都看过了大明律,说不得都会被你给骗了。
“你是觉得,大明应该执行死刑,还是千刀万剐,车裂?”
崇祯严肃的脸上,忽然扯出一个冷笑,而笑过之后,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既然在谈论大明律,那就好好的谈谈,免得事后又有人拿严刑峻法来说事,崇祯已经想明白了。
李长庚说的这些话,绝对都是冀州和雍州之外的那些师生们宣扬出去的话。
老百姓们不懂这些,张鹤鸣也在大力的宣传大明律,可在那些地方,花的钱最多,却不是很理想。
总有人一副“众人独醉我独醒”的样子,嗤之以鼻的说:你们知道的那些大明律,都是假的,有谁听说过,那个朝代会废除这些刑罚?
而老百姓又很好骗,都是恍然大悟的模样。
把真正的大明律当做了睡着了之后的梦,而后该服徭役的时候,继续服徭役,税收也一点都没有拉下。
当然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