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提到打之江道, 大家就喜笑颜开呢,这自然是因为这批新兵里,不少就是从之江道过来安家的流民, 他们对于老家的情况心里是很有数的——买活军打别的道,那还不敢说会不会有伤亡,但打之江道,出现战斗减员的可能还是要锐减许多的——之江道,差不多和广府道一样, 算是已经有一半处在买地规矩之下了吧, 甚至在这些流民启程来买地之前,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州县, 处理争端时,不成文的默契是,县里的老爷们,已经要在买活军的条例和敏朝的法律之间找平衡了!说之江道的百姓,有一半生活在买活军的规矩里,那是丝毫都不过分的。
现在,之江道的流民南下,与其是为了讨生活, 倒不如说是他们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意识到了买地迟早要吞并之江道——既然如此, 对于有心上进的人家来说,那肯定是赶早不赶晚, 先来一步, 发展得也要比留在本地的人家好一些啊。
因此, 之江道来的流民, 早就对买地的情况有所了解, 不像是北方流民,昏头昏脑,处事谨慎,要来立身一段时间了,才敢相信买地这里,当兵都是要抢着的,这才让自己家的儿女去应征,之江道这里是早打定了主意,甚至在亲戚来信的指点下,早就把家里适合从军的子女,往那个方向去培养了。如今这批新兵中,有大约十余人都是这种情况下被挑选入伍的,他们对之江道的情况,如何不了解,对‘打回老家去’的行动,又如何会没有信心呢?
“尽管放心好了,三个手指拿田螺,手拿把掐的事情!”
这些虽然身高有限,但却十分精干,水性也是精熟的兵丁们,便极有把握地对自己的同袍们介绍起来了,“我老家是龙游的,嗐,那个地方现在都没有县令了,城防兵大概三十多个吧,一半是空饷,现在城里几乎都没地主了,遇到有什么事,各家出人在城门那里充数!”
“就连赋税也是如此,县里商议出一个数字来,村里县里凑一凑再往上缴纳,也不肯缴纳了十足的,大概缴个一半便是。现在,城里的人和往日比也是越来越少,全都来买地了,好多行当都无人做!也就是和商队有关的店铺还有人,村里镇里人要钉个马掌什么的,都去衢县,去着去着,也就成衢县人了!”
像是这样的县城,吞并起来有什么难处呢?兵员完全流失了——衢县和龙游县也就是一天的路,消息传达是很丰富的,六姐神威,龙游县的百姓也是耳熟能详,谁愿意在六姐大兵压境的时候,站在对面的城墙上,去面对密密麻麻的红衣小炮?
没有兵,这就等于是送上门的功劳。哪怕是后续的消化,怎么想也出不了什么大事,说实话,整个之江道这里,沿着衢江、富春江这些河运港口的地方县府,还没等买活军上门了,自己先就差不多消化完了,大地主?早就拆卖了自己的田地,移居到买地这里来了,大宗族?现在还没分家的可不多。
来自龙游县的小苗,就绘声绘色地说起了他们县里,两大架势人家程、邱,是如何明争暗斗,争着分家,争着找人脉往买地投诚上供,同时备案对方黑历史的。可以说,各地早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就连绍兴、上虞那些好讼的地方,讼师都开始学习买地的新法令法规,不去钻研敏律——现在民间有了纠纷,告上衙门的虽然还有,但也有很多人家,在讼师的建议下,自己在民间请中人来,按照买地的律法进行辩论,最后请中人断案——这个中人,往往就是在买地办事处的一个特殊人物,他本人对买地的规矩是特别熟悉的,实际上时而充当的也就是这个法官一般的角色。
“你想呀,这要是按敏地的规矩判了,买活军要是不认呢?输家要是记仇,去买地那边备案呢?都是老几代的人家了,仔细扒拉总有些不符合规定的事情,就比如说人口买卖好了,大多数人家都是不合规的——用养女的名字收佣,对此人不满意,转卖了的话,那就是贩卖人口,这在买地的规矩里也是重罪啊!买地是不许私下买卖人口的,尤其是不许买卖亲人,可要这么说的话,谁又没做过呢?”
小苗这话一说,大家就立刻能体会到敏地的有产阶级,惴惴不安的感觉了,但凡是有点儿钱财的人,在敏朝有三四个佣人也是很常见的,如果是佣人之间的转卖,因为是通过人牙子,或许还能分辩一二,因为人口买卖在敏朝,如果完全按程序的话,算是合法的——而其余情况虽然算是非法,但只有某几种特定的情形才会受到官府的追究。
比如说,在敏朝,实际上只有拥有一定品级的人家才能蓄奴,民间蓄奴是非法的,但只要用了养女养子的名义,官府压根不会来管。但他们会管掠卖良家子为奴的事情,而在买地这里,掠卖良家子女当然是非法的,卖自己生的孩子也是非法的。
如此一来,就在民间制造了大批的违法现象,管不管主要看有没有人专门盯着这件事备案,若是有,那当真是要受罚的,因为买卖人口是重罪,证据证人也很容易寻找齐全——被卖的仆人多数还在本地佣工,对于原主能有什么好印象?只要事先说好了,去衙门把案一备,到时候再督促买方衙门办案,那么这家人吃官司,甚至被送去矿山,那都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