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惊呼声中,诸葛亮的这次拜访,结束得比较草率。
于是,大家清晰地看到,诸葛亮脸上的表情,显然不如刚来时候那么振奋,而是显得略有些沮丧。
像极了……求职失败的年轻人。
哈哈哈哈!
代入感这不就来了么?
张凡你确定这是三国??这该不会是你自己当年的求职经历吧!
很真实!但……很不诸葛亮!
完了完了!卧龙的形象全毁了……不带这样的啊……
好家伙!卧龙变成了卧槽!诸葛亮被搞成了诸葛晾,被刘备晾起来了,神特么的三顾茅庐,神特么的求贤若渴,全是假的?
不过,故事却并没有完。
在诸葛亮的追忆中,真正的“三顾茅庐”,开始徐徐展开。
虽然刘备一开始并不怎么待见这个毛遂自荐的年轻人,但是后来经由其他人的推荐,兴趣显然是大了些。
还是像极了现代求职!
你自己投简历,多半是石沉大海,但如果对方公司HR身边有个人帮你说几句好话,那基本上是一句顶十句。
于是,刘备真的来“三顾茅庐”了!
然而实际的过程,和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种状态,还是差别很大。
并没有什么接连两次没见到!
第一次“顾茅庐”,刘备就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更是表现得十分欣喜,扫榻以待。
这对未来的黄金搭档,一君一臣,在茅庐中的此次对话,显得十分融洽。
于是,非常自然地,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刘备和诸葛亮越谈越投机!
对于自身实力的总结,对于未来局势的判断,对于王图霸业的展望,两人往往不谋而合,几句话一说,便进入细节的讨论。
这种感觉,无疑是非常美妙的!
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举手投足间都表现得极为兴奋,有一种相见恨晚的状态。
当老板和员工处到了这个份上,接下来的事情,那就顺理成章了。
这样,才有了“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的追忆,渐渐到了尾声。
左边《三国演义》的画面中,诸葛亮刚好手摇鹅毛扇,以高人的形象,为刘备规划未来,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三国演义》的剧本约束下,年轻的诸葛亮侃侃而谈,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三分天下”的局面。
很装逼!
很有腔调!
很主角光环!
可是,电视机前和直播间里的观众,却集体陷入沉思。
因为按照张凡镜头表现出来的,在画面右边演绎的,才是张凡以及张凡团队理解的“真实历史”。
在先前《典籍华夏》的直播中,张凡团队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了他们的极度严谨!
迄今为止,哪怕是一个远景镜头的布景细节,都经得起最严苛的考证,任何苛刻挑剔的历史学家也挑不出毛病。
事实上,网络上经常出现类似典籍华夏某处不符合史实的论调,但最后都被证明只是哗众取宠,或者是自己的失误闹了乌龙。
有这样辉煌的战绩,人们愿意相信《典籍华夏》表现的,力图接近史实,经得起推敲。
那么,这次的“三顾茅庐”呢?
右侧画面中的内容,所谓三顾茅庐,其实并不是刘备单方面的寻觅人才。
首先诸葛亮早就上门自荐过,后来君臣相谈越来越融洽不假,但隆中对的内容,很多也并非出自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的观点!
两人相互印证相互探讨,才将这篇流传后世的“隆中对”内容最终完善,形成了三分天下的观点,并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坚持执行,一度大获成功,以赤壁大火铸成鼎立三足!
这是真的?
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对于刘备的弱化,对于诸葛的神化。
在张凡的《典籍华夏》中,刘备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只会哭鼻子的废柴,诸葛亮也并非高高在上只能被供奉在神坛里。
这,就是张凡理解的历史?
倒也……合情合理……
因为思想惯性的缘故,好多人还是难以接受这样颠覆的转变。
《三国演义》深入人心,所以将诸葛亮拉下神坛的过程,也并非可以一蹴而就。
尝试求助于《说典解籍》里的两位专家,但不论是吴思衡和易中天,都十分聪明,并不选择站队,只是说张凡的理解,符合人性,是非常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