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件事上,萧问之便再也无法反驳。因为对于少林寺一夕之间覆灭这件事情,他的确也是心怀愧疚。
两人同时沉默了一阵,只听如海又说:“谢谢你不恨普宗师兄。我也并不憎恨你们。”
萧问之原本以为如海对自己说的这些话,最终原因还是因为少林寺被朝廷出兵剿灭一事,却想不到如海后头说了这么一句话,顿时之间让他有些混乱。
“你若不恨我,为何要提起那些事?”
“提起那些事情,只是因为事情确实发生过。而那番话,我是对你一个人说的。”
萧问之越来越迷惑地看着他,“什么意思?”
“你们总想着牺牲别人,去完成自己的目的。却没有想过,也许有一天,被牺牲的也许是你,也或许是你所珍视的东西。”萧问之的身体僵直了,不仅只是身体,连他的表情都从原来的平稳柔和,陡然便得发青且带着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他的身躯都在发抖,抖得象是秋风中的落叶,又象是将死之人的抽搐。
萧问之以手覆着脸,从指间中流泻而出的,是破碎且嘶哑的声音。
“我早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除了这样……我又能如何?”
如海见他这般,只得以手轻拍他的背,助他顺气。虽然他不明白为何萧问之会突然如此崩溃,可是他却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萧问之并不高兴。即使他与这些波及无辜之人合伙,他却并不高兴。
他与那些人在本质上,有着差异。虽然结果,却是走在了一块。
而萧问之就这样喃喃自语着,一直没有间断,直到非罪与赵章讨论到一个段落,从主帐中来寻他们。
赵军的情况比非罪和如海预想的都要差。不仅只是军队的战力不如契丹兵,连军粮都不够。
因为国都外整天不分昼夜都有契丹骑兵骚扰,使得驻扎在此的赵章补给上有一定的难度。常常是草粮才刚到,后脚跟着契丹骑兵就来了。
虽说骑兵频繁的骚扰大军,但赵军队好歹也不是吃素的,被抢走的粮草毕竟不多,只是为了运送粮草却必须另外拨出大批人手,反倒加重了军队的负担。
另一个让赵章十分头痛的问题,就是契丹骑兵擅长单兵作战,往往一队数十人的骑兵队就能够将赵军的阵型冲散,而后任由骑兵在队伍之中横冲竖突,十分难以克制。即便真的守好阵势,将骑兵逼退,步兵却也追不上那些骑马的骑兵。
对于这个问题,非罪提出的解法是──迁都。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朝廷之中也已经有多次讨论。有些人赞成,有些人反对。
赞成者,当然以皇室贵冑一派为主,毕竟契丹人天天在城外烧杀抢劫,出兵骚扰,这地方说什么都难以住下去了。
提出迁都者多半主张可将国
都暂时迁至长江以南处,等待时机再一举歼灭契丹,夺回失土。
不过也有更多朝中老臣认为,外族都已经打到了家门,此时迁都,不过是贪生怕死的行为,他们誓与赵国共存亡。
当然皇帝本人是希望迁都的,不如说皇帝本人近期其实就已经秘密准备了车銮,随时可以逃往行宫。
这一切都是赵章与非罪两人在讨论时,如海站在一旁听见的。
说也奇怪,如海、非罪、普宗,三人同样来自少林寺,当中出了一个投靠契丹的叛徒,赵章却彷彿不知情般,对非罪与如海还是同样得格外礼遇,丝毫不因为普宗的叛变,有什么隔阂。
此次如海与非罪重回军营,除了赵章每日都会找非罪讨论一些国政上的问题外,竟然就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即使是面对城外不时叩扰的契丹骑兵,也不须如海去迎战,而赵章也不曾向非罪再提及少林寺那门被普宗带去了契丹的武功。
彷彿所有发生在城外的征战都与他们没有关系了,现在赵章一门心思想的,除了保卫这个城池不被攻破外,就是怎么送走还在国都内的皇帝。
赵章是赞成皇室迁都南方的,而他虽然贵为皇室成员,却并不打算跟着皇帝南迁。
他对非罪说,他要与这座城池共存亡。即使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他也不会撤退。
可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却不能陪着他一起葬送在此。
所以这几天,让赵章最为苦恼的,莫过于是怎么说服那些反对的大臣,尽快让皇帝逃去南方。
如海针对这个问题问过非罪,他还记得两人那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城外天天有契丹兵来挑衅,迁都也没有什么不好,为什么总有人反对?”
那时候非罪望着天上的浮云,犹豫了很久才回答道:“如今赵将军住扎在城内的兵力,对抗契丹人尚还有余。可若皇帝要迁都南方,便势必会调度皇军与赵将军一半的兵力前去保护。那这座城,恐怕就守不住了。”
“那就让赵将军随皇帝一同撤退吧?这一座城罢了,到时候到南方在重立一个国都不就好了?”
“不成。皇帝撤退后方,调度的军队是保驾,可前线不可没有守军挡住契丹。否则契丹一路追击,那皇上便十分危险。”
“守住契丹?那赵将军不是……”
“如